性与天道,确实少谈为好。能懂的时候秒懂,不懂的谈一辈子也不懂。
【原文】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译文】
子贡说:“夫子讲《诗》、《书》、《礼》、《乐》,这些是可以听到的。讲性与天道,是难得听到的了。”
【注解】
1、文章:指《诗》、《书》、《礼》、《乐》,孔子常举以教人。
2、性与天道:性,张居正注,禀于有生之初的禀性,如仁义礼智信这些。天道,钱穆注,孔子有时候也曰天命,天之运行的规律。
【学习】
性,指人生之初,与生俱来的禀性。孔子罕言性,《论语》仅此一处。
天道,指天之运行的规律,孔子有时候也称之为天命。孔子偶尔提到知天知命,但天和命怎么个联系不会深入阐述。
子贡说,孔子平时教的文章,如诗、书、礼、乐这些内容,条理清晰,鞭辟入里。但是老师之言性与天道,很少听到,偶尔听到了也不深说。
有的门人怀疑孔子“有隐秘”,像老师傅教徒弟,最关键的诀窍不轻易传授于人。有的门人,比如子贡是感叹性与天道的精义不可得闻。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孔子罕言性与天命呢?主要有三个解释。
第一个解释:张居正老师说,人的资质、学力有深浅,闻道有难易。高深莫测的功夫比如乾坤大挪移,对于内功不够的人,说了也是白说,听不懂是小事,没搞好还会走火入魔。天道极其微妙,言语难以形容,学力不深者,绝不轻告。对不同层次的人,只能用他听得懂的语言沟通。
第二个解释:钱穆老师说,和孔子的教学理念有关。性与天道是修养最高阶段,孔子是希望人能从人心以达人道,先把自己的心修炼好了,自然得道。而学生呢,常常想由心以及性,由人以及天,意思就是总想一步登天,以为天上有多好的奥妙。其实真有能力爬上去一看,都是平日里讲的最简单的道理。
第三个解释:易中天老师说,孔子可能意识到人性里面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深不可测的陷阱,经不起逻辑推理,否则,人性将像潘多拉魔盒,一但打开将不可收拾。孔子去世后,这个魔盒终于还是被打开了。孔子曰仁,可是既没有现实标杆案例,又没有理论逻辑,谁信你啊!于是,墨子、庄子、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为了阐述各自治国之道主张的可行性,必须建立人性假设基础之上,由此开思想届之争辩,历经百世而终不可合。所以钱穆说,圣人知之深远。英国哲学家休谟,写了一本著作《人性论》,第一次系统而整体的阐述人性问题的本质,厚厚的一大本,看着很吃力,头大,看懂了和没看懂也没什么差别。
我觉得三位老师说的都正确。
拿企业管理举例,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要和他谈战略,“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马云说,打仗的时候不要给战士发望远镜,否则一看战场那么多机枪和敌人,就不敢冲锋了。共产党要农民闹革命,不要和他们谈共产主义,要谈“打土豪分田地”才有效果。这是张居正老师的解释附注。
拿成功企业举例,你会发现成功的企业都差不多,成功的经验都是些常识,比如以客户为中心,做好产品质量,增加收入降低成本等等。稻盛和夫说,一点不神秘,都和小时候父母老师教的道理差不多,有什么好讲的?关键是过程。这是钱穆老师的注解附注。
拿个人成功举例,历史上经常是野蛮战胜文明,残酷战胜善良。但从历史的长河来看,还是邪不压正,正义与和谐是主线。比如商鞅变法,推行以性恶为假设的法治,准确的说是刑治,最终消灭了六国,统一天下。但仅仅十五年,忽悠而亡,被大汉所替代。西汉初期反其道而行之,终有四百余年。到底是善战胜了恶,还是恶战胜了善?即使最终结果是好的,我们想想这过程又得有多少罪恶。这是易中天老师的附注。
性与天道,确实少谈为好。能懂的人秒懂,不懂的谈一辈子也不懂。
华杉注,学儒家四书的顺序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否则可能根本看不大懂。《孟子》开始探讨心性的逻辑了,陆王心学,源头就在此。而《中庸》非常系统而详尽的阐述了性与天道。可以去看看,不过看了也可能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