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方法论这门课和以往我学到的实用导向的科目不太一样,它对我的影响可以说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
我之前也对五商实战课有过一次复盘,这次的复盘我不会写太多,不是因为没什么可写,而是因为能写的太多。每一个概念都可以联系到我曾经的生活场景,每一次连接都是一次头脑风暴的开始,这让我可以抽身出来,把自己客体化,高频高效地推进反思的循环。
我没必要罗列出一个个知识点,然后试图解释那些完美表达的词语背后是如何地巧夺天工。在这,我只想简单陈述几个对我最大的认知冲击、认知地震以及它们是如何参与塑造一个全新的“我”的。认知即痛苦,只有脱离母体,被现实深深地“打击”和“伤害”,我们才能在灰烬之上涅槃重生,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更高层次的快乐,这个过程是痛并快乐的,是痛快的。
这些思想和认知上的突破和升级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冲淡,反而会因为不经意间运用而强化。
首先,通过系统的学习,我对人类的卑微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认识到保持谦逊的重要性。想要真正踏上寻求智慧的道路,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承认自己的认知缺陷,并从始而终地在过程上下功夫,给智慧的生长提供土壤。的确,在学习这门课之前,我的学习方式就是简单的信息摄入,只有information,而没有一套自己的认知加工体系,没有用上那个叫做“心”的超级处理器,我的知识是买来的,我只是意见的朋友。到现在,我终于鼓起勇气,打算和智慧成为好朋友,我也相信在它的陪伴之下我未来的学习之旅会更加精彩。
其次,这门课帮助我一步步培养了我从未开发的批判性思维。现在,我会要求自己尽量站在物理立场来看待一个问题,而不是提前被设定好的一套意向和认知系统做了预处理,导致认知扭曲,最终困于自己的认知监狱之中而不自知。随着我开始习惯性地用批判性思维来考虑问题,我愈发能感到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可以是多面的,它们不仅不是对立的,甚至可以是互补的。我会去怀疑一个观点的正当性,并想方设法地去反驳,而不是盲目地相信。但这样还是不够,我还要从我自己的既定立场里跳脱出来,站在对方的立场再看一遍问题,到最后我干脆放弃保有一个既定立场。当两种相反的观点在我脑海里产生的时候,我的认知配比就会给理性提供更多空间,这让我觉得我与事实靠的更近了,而不是执着于在真相上挖掘一切能够帮助我自圆其说的观点。
第三,这门课还锻炼了我的认知联想与认知刷卡的能力(通过高带宽的神经元连接快速完成认知)。大脑中的神经元那么多,而只有当两个甚至是多个神经元之间反复建立高效的连接之后,它们之间的带宽才会扩大,我们的算法才会因此提高。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打造一套知识加工体系。大脑就像是个储藏室,必须把其中的知识整理地井井有条才能快速地实现搜索与提取,才能输出观点和解决问题,而这才应该是我们学习的目的。因此,我会更加乐意从一个知识点出发,开启一段美妙的知识环游记,由点到面,由面到体,这种多维多元的思维模型才是立我们于不败的高维神器,随时都可以降维打击那些粗浅片面的思考方式。
由此,这也就帮助了我更好地去学习其他科目的内容。与其说是我运用了认知方法论,不如说我根本就没在用,而是它逐渐内化于我的思考之中。我在得到同步学习的中国史纲、心理学基础、生命科学以及化学课之间建立了更强的关联。我在叹服历史中那些影响古今中外的杰出政治决策之余,也开始探索人类究竟是如何思考的,如何与世界建立联系的,我们为什么需要与其他人互动,又为什么会建立一个国家;基因又是如何在塑造我们的心理活动以及思考方式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语言如何发展出强大的文明,而自我意识又怎样构建了自由意志……
这一切的起点就是那个叫做Luca的细胞始祖,而Luca的诞生又要归功于物质的集合,能量的摄取,以及一系列复杂的化学交互。而这个巨大的蓝图才刚刚展开,第一个多米诺骨牌才刚刚被推倒,这不禁让我对知识和智慧产生无比的敬畏,也让我对这个图景的全貌深感好奇。
最后,我想说的是,上述的种种也只是认知方法论这门课带给我巨大收获的冰山一角,只是储物室里手电筒能照到的一小片地方,还有那么多可能再次建立的神经元连接,它们将会是我以后的巨大财富。而我曾经认为不可撼动的潜意识也已经开始悄然变化,在我现在的为人处世之中时不时地给我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惊喜。我想这也许就是方法论的价值吧,一种浅者见浅,深者见深,需要我们靠一辈子完善,也会默默帮助我们一辈子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