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所求的就是生活幸福,这是所有人的终极目标。可幸福感到底是什么,又来自哪里呢?
我们在被问到“你过得是否幸福”时,其实都陷入了一个思维误区。
1、误区:生活满意度不等同于幸福感
我们总是第一时间先去想,我的薪资水平如何,事业发展如何,是否有房有车等等问题,这其实是置换了问题,这些其实代表了生活满意度。
满意度常常是根据回忆来衡量的,不是实际的经验自我。
这里其实需要用书中提到的一个定律来解释,峰终定律表明:我们对一件事物的记忆仅限于高峰和结尾,事件过程对记忆几乎没有影响。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去评判一件事的时候更倾向于记忆层面,而记忆仅限于高峰和结尾。
打个比方来讲,我们在听一首音乐,前面都听得很陶醉,而到结尾突然爆出杂音,一瞬间让你非常烦躁,产生这首音乐体验非常不好的印象,但其实之前是有很美妙的体验的,只是我们只会去记忆那个最鲜明的感觉和结果,来去评判事物。
而生活满意度其实就是这种回忆自我的产物。我们用一个结果来去评判是否幸福,然而经验自我的幸福感,对我们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2、经验自我的幸福感
我将这种幸福感理解为实际体验中产生的一种心情。
人在某个时刻的心情主要取决于当时的情境,取决于我们正在关注的活动与环境,还有注意力的集中度。
那么幸福是种什么状态呢?即一个人在做这件事时愿意继续、且不想停止。当人们全身心投入在他喜欢的事情中时,往往不愿被打扰。
前一阵子读到一位九零后的生活美食家发微博写的一段话,深有启发:
往往许多人分不清,你是因为喜欢一件事而去做,还是因为你想变成什么样而去做。你喜欢一件事而去做,你会沉浸在做这个事的感受里;你是想变成什么样而去做,过程中就会被“何时能达成”所困扰。
最好的状态,是你享受做一件事的乐趣,并且坚信不管多久,终有一天你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水到渠成,一切都得慢慢来。
所以其实经验自我的幸福感就是:做你喜欢的事,沉浸其中并非常享受。但为什么生活中这么多人都倾向于用生活满意度来代替幸福感?大抵是只关注经验自我的幸福感也是难以维持,我们需要记忆来讲故事,需要记忆给予自我认同,达成某一阶段后(例如买房买车)形成自我认知,且这个过程中自己对生活的想法都是幸福的一部分。我们必须接受,记忆自我和经验自我的感受都很重要,幸福是各个方面,各个自我的综合体。
一句话总结的话,生活满意度是回忆自我幸福感的体现,来自对自己生活状态和结果的认可;而经验自我的幸福感来自做喜欢的事产生的沉浸式感受。
3、如何提高幸福度
以前我一直以为幸福就是财务自由和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状态。看了书中的观点后,我进一步丰富了一下概念。
财务自由——在不工作的情况下,所获得的收入依然可以保持原本的生活品质不会下降。
时间自由——在财务自由情况下,能够掌握支配自己的时间去安排计划事情,并且这些事情是富有意义和价值的。(怎么定义意义和价值以后再开文论述)
这其实也是我毕生所追求的一种生活状态。那么日常如何提高幸福度呢?
掌控自己的时间,花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见想见的人
将消极休闲转变成积极休闲,例如将看电视转换成去锻炼、读书
做喜欢的事见喜欢的人就不用说了,后一条倒是很有感触,在我看来积极休闲会提升幸福度的原因是,积极休闲可以带来个人成长,且是富有意义和价值的,我既能沉浸进去感到愉悦,也能收获到好处达到更好的一个结果,是回忆自我和经验自我的双重满足。
像是这个周末本来可以睡懒觉或者刷剧,但我选择了看这本书,写这篇思考文章,就让我深感愉悦,有小确幸的感觉~
这本书启发我思考了幸福感的问题,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很新颖又论据充分的观点,例如决策时的风险控制这块,非常有参考价值。有兴趣的可以去读一下,感谢读到这里,结尾惯例放个思维导图作为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