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是逃不脱的谜
人在天地间疲于奔命
冥冥之中
为心底的欲望所驱赶
早已忘却初心
只为忙累而忙累。
——毛姆《人性的枷锁》
讲真的,毛姆的作品每一部我都很喜欢。读书的那时候,《月亮与六便士》算是必读的书籍之一,但我那时候不喜欢这奇怪的名字,因而也没有去看。直到上大学我才发现,自己差点错过毛姆这个语言大师,我用一个晚上读了《月亮与六便士》,最让我惊叹的是小说情节的设置和语言的把握。在那之后,我又读了他的《面纱》,令人惊喜,我认为这是一部更超《月亮与六便士》的作品。
所以呢,《人性的枷锁》这本书,没读之前,我就知道不会让我失望。但我没想到的是,读了这本书,对我的一些观念,想法改变挺大的。
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人,究竟要怎么过这一生,才是正确的,才是不虚此生的。包括我们在做每一个大大小小的决定时,是否想过你以为的一个小小的决定,也许对你的人生却有着蝴蝶效应。
小说所展示的“充满恐怖的现实世界”的晦暗画面与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正是资本主义英国急剧向垄断资本阶段过渡的历史时期。资本迅速集中到金融与工业垄断资产阶级手里,中下阶层在贫困的泥淖中越陷越深。帝国之间疯狂的争夺海外市场,劫掠殖民地资源,酝酿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世界大战。资本主义社会经历着严重而尖锐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随着工业革命带来解放,固有的宗教、道德、文化、哲学的逐渐解体,人们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场深刻的精神危机。小说围绕主人公菲利普的坎坷遭遇,冷静而客观地揭示了一系列灰色人物的悲剧命运,在“命运”的漩涡里飘荡,不知会被抛向何方。就如我们现在,信息的快速传播,经济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解放和改变亦驱使着我们前进,是要自我改变还是固守成规,我不知道,我们这一代人是没有信仰的,或者说我们的信仰就是我们自己,所以当我们还没有找到我们自己时,该何去何从?
《人性的枷锁》算是毛姆的半自传体小说,主人公菲利普的家世设定、成长环境以及经历都与毛姆有诸多相似之处。菲利普自幼丧失双亲,由做牧师的大伯照顾。牧师这个职业给我的感觉就是代表着腐旧,为“侍奉上帝”贡献了自己宝贵的一生。一点都不让人意外,书中的伯伯自私冷漠,菲利普在这过着阴暗、压抑、痛苦的童年生活。当他进入坎特伯雷皇家公学读书时,同学们对他的欺侮,嘲笑他的跛足,教师的刻板教学和无聊的教学内容构成了他中学的生活,也使他养成了自卑的性格,所以在这之后当与人起矛盾时,若对方搬出跛足这一身体缺陷就会让菲利普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这让我想到我读书的时候,当然不是别人欺负我。大概每个班都会有一两位可能是智力不太“正常”,或者是其他方面与大家不一样的同学。因此呢,总会有人去欺负他们,好像人们总是从打压弱小中取得胜利的感觉,但现在的校园欺凌却越来越超越法律和道德的界限,社会到底是在进步还是后退呢?
之后,菲利普放弃考取大学的机会,选择去德国学习,当然这势必是和伯伯做了相当激烈的一番斗争。结果很显然是他得逞了,却也发出疑问:是不是每次当你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东西后,都会后悔不迭?很多时候,我们只知道斗争,但我们不清楚,或者没有考虑过当我们成功了,我们又该怎么做,内心是空荡荡还是饱满?
于是,菲利普开启了远离牧师伯伯的求学生活,先是在德国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去伦敦做了一年会计的学徒,又不顾伯父伯母反对,去巴黎学习艺术。尝试了各种不同的职业,最后决定子承父业,去伦敦的医学院学医。读这一段内容时,我常常在想这不就是我梦想的吗,想要尝试不同的职业,去体会世间的百态。当然,菲利普倒是吃了不少苦头,因为他需要为生计奔波,而不仅仅是换个职业。
在求学和就业的过程中,菲利普倒是交了不少朋友,当然,大多是底层人民,而他们的命运也是相当悲惨。也是在这一段时期,他认识了那个让他又爱又恨、又怜又怕的女人——米尔德里德。两人的爱情故事可谓曲折。
两人之间错位的爱情相当曲折复杂,菲利普爱她爱到无可救药,明知她不爱自己,也不值得自己去爱她,却还是爱的义无反顾,一度丢掉了自己的尊严。菲利普对米尔德里德的付出,已经超越了欲望的本来初衷,以至于当他不爱她时,在自己也捉襟见肘时,依旧无私的帮助她。米尔德里德是一个无知无脑,一心想要挤进上流社会的女人,对爱的理解之偏狭,使她常常不遗余力地伤害菲利普。在这中间,菲利普也遇到了真的对他好的人诺拉,就像菲利普对米尔德里德无私的爱一样,诺拉对菲利普也爱的无可救药,但很显然此时菲利普深爱的显然不是诺拉,以至于当米尔德里德再次出现时,菲利普毫不犹豫的抛弃了诺拉。他说:“我不想伤害你,真的真的对不起。可你这么爱我,毕竟不是我的错。”呵,果然,被偏爱的总是有恃无恐。最后,菲利普自然没有和米尔德里德在一起,他和朋友家的大女儿17岁的萨利在一起了,而米尔德里德成为了站街女。生活啊,真的是步走到最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怎样。
老实说,在看菲利普爱情故事的时候,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人到底是要选择自己爱的还是爱自己的。这世界这么多人,你怎知你遇到的人就是对的,也许你以为是对的,可经过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相处后,你才发现其实是错的呢。又或者说,我们真的需要爱情吗,如果爱情如此难得的话。也许你会说以前那么多人不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不是照样好好的吗。可你又怎知这个好是真的好吗。不管是维系爱情或者是友情,我现在觉得都特别难。在和人的相处过程中,我是比较主动的,很多时候,我会觉得也许我的主动关心会让对方开心,特别是当我们学大学之后,以前的朋友,是需要你去主动维持的。试想一下,某个无聊的下午,或者是漫长的黑夜,接到了朋友的电话,聊那些属于彼此的过往,这自然是让人觉得开心的。其实我也算是比较会享受孤独的人了,但是呢,也还是会希望来自外界的多方关心。可有时候若是大多数时间都只是你在主动,时间久了真是让人心生疲态啊。说到这,我不得不感谢书籍,陷入作者勾画的世界中,我好像也能脱离一下现实社会。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所以孤独是每个人的常态,不同的是每个人面对孤独采取的措施不一样。
毛姆对爱的设定,就是把爱与不爱的界限明明白白的区分开,这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点。幸好,最后他遇到了萨利,萨利深深地爱上了他,刚好,他也爱她。
哦,完美结局。
好不容易发现了自己的平庸,但却为时已晚,这才是最残忍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