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全国各地有近40多场马拉松鸣枪起跑,其中两场比赛有两名跑者先后猝然倒地、心脏骤停、呼吸停止。(10月21日新京报网)新闻一出,引发网友的热烈讨论。有网友惊叹中国一天竟举办四十多场马拉松比赛,也有网友斥责“未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别跑马拉松”。
根据中国田径协会的统计数据,超过800人参加的马拉松比赛,2014年全国只有50场,而2018年有1581场。短短四年时间,中国马拉松赛事的数量增长了三十倍之多。随着马拉松赛事在各城市轰轰烈烈地展开,参加马拉松似乎成为了一种新流行。马拉松作为一种极限运动,参加马拉松者可以磨炼毅力,增强身体素质,挑战自我,也足以发条朋友圈增加谈资。
但在马拉松风光的背后,隐藏着猝死的危险。据南方都市报报道,2014年至2016年12月的国内马拉松赛事中,经媒体报道的就发生了14起死亡事件,其中2014年5例,2015年5例,2016年4例。一次次生命的离去敲响了警钟:国人还没有做好准备迎接国内的“马拉松热”。
马拉松这一运动热潮,是全民健身氛围的形成、中国城市旅游业发展需求与商业利益驱动等多种因素促成的。自从2014年10月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后,民众开始注重体育锻炼,全民健身氛围逐渐形成。其中,马拉松、瑜伽、广场舞等主流运动都吸引了大批拥趸。再者,马拉松选手的到来可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如酒店业、餐饮业,他们在社交媒体的打卡晒图是变相的“城市广告”。而且,随着马拉松比赛的举办而产生的能量饮料、保险、运动装备等需求也促进了相应产业的成长。
与马拉松赛事在国内的迅速发展相对的,是国人滞后的观念。全程马拉松42公里的距离让很多人望而生畏,而半程马拉松20公里的距离则显得“亲民”的多。因此,很多业余选手,甚至是跑步经验少、距离短的选手会去尝试半马,认为半马只是20公里,坚持一下就过去了。实际上,半程马拉松虽比全程马拉松轻松一些,但它对选手的身体素质要求仍然很高。10月20日,两位选手都是在跑半马的过程中猝死的。相较于专业度更高的全程马拉松,业余选手们更愿意选择半程马拉松。但由于业余选手赛前缺乏专业训练,身体素质不过关,不了解身体的实际状况,半程马拉松比赛造成的伤害也相应增多。
马拉松作为一项极限运动,不是那么容易“跟风”的。想要安全的完成一次马拉松,参赛选手在赛前需要进行长期的系统训练,并掌握健康知识,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足够的了解。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挑战自我,才是对生命的尊重和自我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