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我们仨》,是内心长久的守候。
五月的一天,拿着羽毛球比赛奖励书卡,心念着《我们仨》,走进城市书屋。书并不厚,淡雅如素的封面顶部垂落着半枚残叶,先生遒劲有力,凌空而下的“杨绛”两字跃然入目。拥书入怀,释然而知足。
全书分三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文中字里行间毫无华丽词藻,像叙事日记,温婉、流畅,清风明月般安然宁静,更有深藏于文字背后牵肠扯肚的心痛。
寻着先生的足迹,踏着飘零四散的黄叶,走进古驿道的梦里。
初识古驿道,似先生有些迷路,分不清是梦境亦或真道?再度捧起时方才顿悟,相继失去亲人的痛根植于先生的骨血,时刻侵蚀着她的每一根神经,每一个细胞。无法回到的现实里,先生以梦为马,展开一个长达万里的梦,从梦外到梦里,从童年至岁暮,古驿道上,我们仨失散了。让我们再聚聚。只是再聚聚,便使我泪流满面。送走心爱的女儿钱媛,又送走爱人钱钟书,家只是一个客栈了,还有一个顾望徘徊的羁旅倦客。念过,痛过,将之小心地编织在梦中,伴着将息的烛光,静观岁月,安守流年,用墨香填满每一个孤寂的日子,独自完成我们仨的约定。
又到柳絮飘飞的季节,满天都是化不开的离愁。先生背负着一个沉重又长长的梦,在客栈、古驿道和那条藏在河道深处的小船之间,伴着自己的影子,踏着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的黄叶, 看柳枝拂动、绿叶成荫,又翩翩飞落成寒柳、秃柳。耄耋之龄的先生小心地走,没完地走,走不完的秃柳寒柳,诉不尽的扼腕离情,直至蚕丝吐尽,蜡泪成灰。我的心跟着先生走进梦的情境,起了一个个大血泡,一行行文字又如一根根针尖直刺那血泡,痛得不声不响,撕心裂肺。
古驿道的日子,先生那颗饱经沧桑的心脏日夜游走在西山下和小船之间。经历人生最残酷的变故,似封面的那枚残叶,被秋风扫落到古驿道上,飘忽到三里河的客栈,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放飞思绪,午后的阳光漫洒在三里河寓所的老旧沙发上,先生戴着眼镜,面目安详地独坐于时光的角落,一页一页地轻轻翻过泛着旧黄、印着暗伤的日历。娓娓道来中,清晰展现许多厚重深情和对过往蚀骨的怀念。不由敬佩先生92岁高龄,仍然可以执笔追忆六十三年的岁月往事。
先生和钱钟书自1935年牵手同赴英国求学,在牛津生下钱媛,开始我们仨的生活。六十三年春夏秋冬,历经烽火战争、政治运动,携手走过最苦难、最贫穷的日子。不论风雨雷电,一家人相聚相守,用生命谱写一曲充满诚挚的至爱亲情。
平淡的岁月,不平凡的我们仨,有着最纯真素朴的人生观。淡泊名利,孜孜追求;心心相印,不离不弃,用生命诠释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漂泊几十载,暮年才得安居,却将一生积蓄大多用于捐助。
走过繁华,阅尽沧桑,所有人世间的风雨坎坷,在先生的笔下变得云淡风轻,无足轻重。先生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一生温善,铮铮傲骨。
如果说人生就是一场梦,从出生到终老,梦境沿着时光的轴心终会一点点远去。那么,生命中的每一天我们该如何度过?
合上书页,又至新年。生命本身如同叶子蜕变的过程,先生不惧岁月,只争朝夕,就像那枚垂落的残叶,即使枯萎老去,也要舞尽生命最后一丝芳华,绽放成一首美丽、永恒的动人诗篇。让我们以杨绛先生为榜样,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迎接崭新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