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初关注袁继新老师的“雨林之歌”木雕展,因工作和孩子上学未能在深圳参展,后展会到期关闭。4月底看到深圳华侨城公众号发布展会再次开展,便与孩子商议5月3日前往。
7:40从家出发,8:40到达目的地,工作人员告知9点开展,袁老师晚点到。我们在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打卡,这是集文化、艺术和商业为一体的园区,每家店铺独具艺术美。如旧天堂书店,主打复古风,店内胶皮CD勾起儿时回忆,女儿想拥有一台听音乐,在这里可听老歌、喝咖啡看书,在忙碌的深圳享受片刻宁静。
9:30来到展厅,本次是续篇展览,聚焦雨林文化故事,展出袁老师20多年收藏的原始部落物品。袁老师介绍了收藏经历及相关文化习俗、运输贸易、文化保护等内容。
1.收藏经历:花20多年收藏超数千件藏品,涵盖非洲、大洋洲等地,如木雕、面具等,部分藏品历史悠久、保存不易、价值珍贵。
2.原始部落文化介绍
生活习俗:部分部落有食人习俗,注重尸体处理,如做成木乃伊。各部落语言、文化差异大,无文字,靠雕刻传承文化。如阿斯马特人,有猎头和食人传统,战争中勇士斩下敌人头颅并吃肉,认为能吸收灵魂加强自己,男子成年需猎取人头才能娶妻生子,在传教士影响下逐渐被抑制。
图腾与信仰:各部落有不同图腾,神灵负责不同功能。如阿斯马特部落的鳄鱼,代表祖先力量与庇护;螳螂,代表勇敢、力量和对敌人的威慑。
独木舟文化:多使用独木舟,制作工艺复杂,一艘大船制作耗时近6年,用于部落间战斗,胜利后战船被供奉祭奠,视为神灵精神象征。
葬礼习俗:部分部落葬礼隆重,杀大量牲畜,有从小准备陵墓的习俗。如达尼族,过去有食人习俗,如今葬礼等仪式会宰杀大量猪分食,维系部落成员关系。
身体改造习俗:部分部落有下唇割开、拉耳、割指等习俗。如达尼族,有人去世时,女性亲属用石斧砍掉一节手指表达哀悼,认为可换取死者安宁、驱散厄运;新生儿出生时,母亲咬掉婴儿小指尖,认为是祝福,能让孩子长命百岁,该习俗已被印尼政府禁止,年长女性身上可见断指痕迹。这些却折射出原始信仰中“以痛换安宁”的逻辑,与中国古代裹脚、阉割之痛形成残酷对照,让人唏嘘文明演进的血泪。
贸易与运输:藏品运输困难,大洋洲等地基础设施差,运输时间长,有的藏品周转5 - 6个国家花费6年之久,近年与中国建交后,中国基建改善当地状况,为强大的中国感到自豪。
文化保护与交流:
展览讲解结束后,我采访了袁老师收藏初心和经历。他谈到起初做宝石生意很赚钱,后从事木材生意,深入雨林地带了解木雕艺术后,萌起对原始部落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想法。原始部落木雕承载丰富文化信息,希望避免其因时间侵蚀等因素流失或毁坏,让后代了解研究;其在造型等方面独具特色,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灵感,促进艺术多元发展与创新;作为文化物质载体,帮助人们打破文化隔阂,促进交流融合,让艺术爱好者了解原始部落发展变迁等。
我们还聊到当今社会青少年和成年人抑郁自杀现象增多,而原始部落人相对更自由快乐。
袁老师提到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学业、职业等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功利、情感交流缺乏深度,快节奏生活与过度依赖电子设备影响身心健康,物质主义等价值观念易让人失落。原始部落生活简单,无复杂等级制度与激烈竞争,成员关系紧密,生活方式自然规律,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及传统传承,从互助等行为中获得满足,而非单纯追求物质财富。
现代社会与原始部落文化结合能带来启发,一方面引导构建多元包容价值体系,放缓生活节奏,重塑人际关系,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针对青少年,通过教育与实践培养坚韧乐观心态,鼓励参与集体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团队协作能力,引导亲近自然,借助传统文化与原始部落文化激发创造力与文化认同感,让青少年健康成长。
通过此次带孩子参展,了解多元文化及对自身未来思考,孩子们学习不再是分数论和单一路线发展,鼓励多创新。与袁老师交流带动孩子们勇敢自信,激发对未知领域的求知心和好奇心,敢于去问去交流,让视野越过课本。
文明的魅力,在于它永远提醒我们:世界不止一种活法,成长不止一条赛道。愿我们在守护孩子学业的同时,也能陪他们推开文化之窗,让多元的光,照亮更辽阔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