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娱乐化的世界,使得人们不在热衷于进行连贯的思考,公众话语也变得支离破碎。电视使得人们更易受到控制,他们不会再深入思考问题,如同温水中的青蛙,哪怕是再严肃的信息,也会被后一秒娱乐化的形式所冲淡。电视所呈现的使得历史变成了一个鲜活的世界,现在的世界反而变得更加虚幻。不需要通过任何残酷的手段,只需要电视这种表面温和的技术就能够有效的让历史消失匿迹(历史虚无主义)。
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案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视也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手机成为了人们外出的必需品。不管是在任何地方,低头看手机的人随处可见。我们的生活也被切割的更加碎片化,新闻也逐渐向着短平快的趋势发展,猎奇的新闻(三xing新闻)似乎也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人们更愿意关注娱乐圈发生了哪些事情,而不愿意去看一篇需要10分钟阅读的报道。这也让我想到了,原来我们似乎更喜欢去电影院花费几个小时看一场电影,去感受那些美妙的画面,感悟深刻的内涵。如今,不仅仅是感悟类影片的减少,爆米花电影的增多。短视频的出现使得电影剪辑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现在大家似乎更情愿在抖音上花四五分钟的时间看一部被提炼出大概内容的剪辑,而不愿意花费时间去看原片。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我们自己去感受、去思考的能力都被剥夺去了,我们更习惯去看人家总结好的内容和核心,那剪辑也并没有空间和细节去给我们自己更深入的思考。这也是书中所提到的“碎片化只会加剧,人们的思想会变得没有深度。”电影也沦为了互联网时代的“快消品”。
还有就是在小孩的教育上,我小时候没有手机此类的电子媒介,电视虽然作为主要的媒介之一,但是我小时候更多的学习还是来自于父母给我买的画报、拼图和积木上。当我再看我自己的侄子侄女这些10年代的孩子们,他们已经可以熟练的通过平板电脑观看“小猪佩奇”,我上一年级的侄子通过抖音学到了“平行宇宙”这一类的知识,尽管他不懂得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也在思考,电视使得教育变得娱乐化,那互联网是不是后边更高的浪头,它使得教育可以完全依靠电子媒介,它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的认知,也转变了人们的思考方式,更深刻的是对孩子的影响,他们认为学习依靠娱乐化的电子媒介似乎比坐在教室里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先进的媒介技术要剥夺了他们学习获取知识、学习方法的一种能力。
我还想到了一个前段时间值得热烈讨论的例子,就是东航MU5735坠毁在广西。当时网上出现了不少热切讨论的声音,也有不少人远程购买花圈哀悼在飞机上逝世的人。此时,有一家媒体发表了一篇关于飞机上人物的报道,被指借用“灾难”作为赢取流量的噱头,受到了不少的批评指责。当然我所要叙述的不是报道的媒体,而是转发这篇新闻的受众。因为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在互联网上能获取到什么有用的信息?尤其是灾难新闻,他报道这个新闻有用吗?包括这篇新闻有很多人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之中去。但是转发之后呢?他通过这篇新闻获取到了什么信息,得到了什么感悟,留下了怎样的思考?当然我不是在论述灾难新闻不值得媒体去采访和报道,而是处在这个大环境下的我们,是否已经丧失了去感知的能力,转发到看下一条娱乐新闻可能不超过1分钟,我们到底能得到什么?
去观察就会发现娱乐化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去了,现在很少有人再去论证“内容为王”是赢得流量的方式,内容和质量在这个时代似乎变得格外的不值一提,新闻媒体更情愿报道一些重大事件、抢头条去吸引受众的注意,而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制作一篇深度报道出来。电视节目也更愿意选择形象好的搞笑的内容作为自己的买点,而很少选择富有价值的、理性的、值得探讨的节目在自己的黄金档播出。因为他们明白选择权在受众手里,观众大可以在播放严肃新闻的时候,按动遥控器的按钮,切换到另一个播放娱乐节目的频道上去。短视频也是如此,我们每天花几个小时刷短视频,但是却无法留下任何格外深刻的印象,我们在娱乐化的影响下变得逐渐麻木不仁。我们看到的内容也可以是任何人想要我们所看的,我们的思辨能力也变得聊胜于无。
我列举出这么多的例子,无非就是想论证书中的观点,不要过度沉迷娱乐,深陷娱乐只会使我们的文化走向消亡,我们要学会理性思考,更要去审视文化精神枯萎的原因。
最后借用书中的一句话作为文章的结尾:“人们用笑声代替思考,而他们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