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酒 胡99 2017-05-14
从夏禹时期的仪狹发明酒以来,中国已具有五千年酒的文明史了。它伴随着中华的发展而发展,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中华文明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它曾经描绘过人类历史的多少悲壮画面;融入过多少平常人家的喜怒哀乐;历代文人墨客深深的喜爱着它,无不为之讴歌赞美,在中华的文字典库里,随处都是浓浓的酒的香淳。文人离不开酒,酒离开了文人,也就失去了光彩。
我的家族也是一部酒的历史。
听我的爷爷辈们说,我的太公因家贫,到四十岁才成亲,这对晚配的夫妻还真有缘份,至少是有酒的缘份。婚后不久,某天晚上夫妻俩在柴火边烤酒,出酒时一般是要尝尝酒的品质的,太婆从碗柜里拿来瓷杯,在出酒竹管上接上一杯,两人你一口,我一口地品尝着热酒,杯子我递给你,你又递回给我,尝了一口又一口,尝过一杯又一杯,一边添柴烤酒,一边不断的尝酒。几个小时下来,酒烤完了,尝也尝完了,酒坛里却仍是空空余也,全部装进太公太婆的肚腹里了,最后两人面对面傻笑着,给后人留下了一对恩爱夫妻酒的美谈。
太公太婆活到八十多岁,我虽从未见过,但每年都要上其坟上祭拜。听同去的父辈们说,太公太婆的坟上好长时间一直有个酒窝,也许是巧合,也许是二老显灵真有,不过我是没看见过,也许是年代久矣,被雨水冲涮填平了罢。
后辈们传承了太公太婆与人为善的品德,同时也遗传了他们饮酒的能力和爱好。记得上世纪七十、八十那自给自足的年代,我的家族人丁已近两百,我的父辈是十八兄弟带四姑母,我这一辈又是十八兄弟,姐妹若干,百分之九十八是未离开乡土的,人人是好酒之徒,就连娶过门的媳妇也大多是酒中豪杰。
那时,每当逢年过节,或家族中喜庆之事,都要大摆延席欢聚一堂。每桌中央摆一坛酒(约20斤)。见酒是个个磨拳擦掌,要互比高低,举酒论英雄。那碰杯声、笑闹声响彻华堂,热闹之场面还真有点难以形容。
酒过之后,还要比比力气,比比武功,如举重啦,扭扁担比手劲等的。还免不了翻翻先辈们的历史故事,或高谈阔论一番。
那酒中不仅沉浸着一个大家庭的无限欢乐,同时也喝出了尊长爱幼的美德,喝出了兄弟姐妹的深情,喝出了一个家族的豪情壮语和凝聚力量。
改革开放以后,我这辈的兄弟姐妹们,不再是单纯的依赖土地为生了,纷纷外出谋求生计。在不同的地方和各自的岗位为传播中华的酒文化,为推介我家族的酒品酒德酒风,为中国的酿酒业的繁荣和发展壮大,分别作出了不少的贡献,家族至今为此引以自豪。
但每次回到乡里老家,却找不到当年酒的韵味了,过年过节都很少有几人聚到一起了,就是偶尔见了面,也就是礼节性的喝上几口,又匆匆离去。那斗酒斗志斗勇的场面已是一去不返了,且正在淡淡的遗忘,甚至人都有些被遗忘了,我们的儿孙们,经常是笑问客从何处来。每当这时,一股悲凉之气会涌上心头,耽心今后怎么向祖先去汇报家族的酒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