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期的核心特征是与他人关系的发展和维持。埃里克森认为是亲密(对另一个人在性关系,情绪和道德方面做出完整承诺的能力)对疏离(自主性需求)阶段。昨天和大家分享了三个部分。一是成年早期独立感,胜任力,自尊或和他人的良好关系等心理需求的满足是幸福的成分。二是成年期按照文化影响下的“社会时钟”来和其他同伴比较自己是否和这个社会相适应融合。三是通过接近性和相似性建立和维持能够产生“归属”的关系。
今天分享第一节后面的部分。
恋爱:当喜欢变成了爱
亲密关系的发展过程,心理学家伯纳德.穆尔斯腾提出了刺激—价值—角色理论。亲密关系沿着顺序不变的三个阶段不断推进。
第一阶段是刺激阶段,关系建立在表面的,身体方面特征的基础上。第二阶段价值阶段。这一阶段是关系的特征是双方价值观和信念之间不断增加的相似性。第三阶段,关系建立在双方所扮演的特定角色的基础之上。当然并非所有的亲密关系都遵循这一模式。
激情之爱和同伴之爱:爱的两面
非常喜欢就是爱吗?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持否定的态度。爱包括了亲密成分,激情成分和排他成分。专家给出了概念性的关于爱的定义。对于普通人,在生活中,到底什么是爱呢?夫妻之爱?亲子之爱?父母之爱?
当然,并非所有的爱都一样。我们对父母的爱不同于对男朋友或女朋友的爱。一些心理学家建议,我们的爱可以划分为两个类别:激情之爱和同伴之爱。
激情之爱。是全身心投入爱一个人的状态。它包含了强烈的生理兴趣和唤起,并关心对方的需求。同伴之爱是我们对那些和我们生活紧密相关的人的一种强烈情感。
斯腾伯格的爱情三元论:爱的三面
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了爱的三元论,爱是由三个成分构成,亲密,激情和承诺。亲密成分包含亲近性、情感性和连通性。激情成分包含和性有关的动机驱力、身体接近性和浪漫性例如,由于吸引而产生的强烈生理唤起。决心/承诺成分同时包含个体爱上另一个人的最初认知和长期维护这份爱的决心。
三种成分组合成八种不同类型的爱。如下图。
在关系早期,爱的激情成分趋向于顶峰,慢慢的逐渐下降并趋于平坦,爱的亲密成分增长,并随着时间推移继续增长。
斯腾伯格的爱情三元论强调了个体和他人之间关系随时间推移的变化,以及爱的复杂性和其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变化。
激情落去,以前我们父母的婚姻更趋向于承诺部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男人负责赚钱养家。现代的婚姻更关注于亲密,更需要一个彼此分享喜怒哀乐的人,双方共同努力维持这段婚姻关系。
选择一个伴侣:认出那个对的人
怎么认?下图是选择配偶最重要的特性。
问题是是这样吗?这把人归为没有感情,理性的动物来按照标准评定。大部分时间也许“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存在。
对于选择配偶,男性更加注重对方身体方面的吸引力,女性更加注重对方的经济优势。
配偶的选择过程基于双方之间相容性的选择。我的理解也就是我们国家所说的“门当户对”。
同质相婚:人们往往选择那些与自己在年龄、种族、教育、宗教以及其他人口统计学特性方面相似的人结婚。
婚姻梯度:男性往往选择那些比自己年轻、矮小、地位低的女性结婚;而女性往往选择那些比自己年长高大、地位高的男性结婚。
婚姻中有激情,有亲密,有承诺。作为已婚人士,可以了解了解自己的婚姻,拥有了什么?需要减少或者添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