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让我们完成对语言生命周期的探讨。所有人都知道,成年人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比童年时期习得母语要困难得多。大多数成年人都无法掌握一门外语,尤其是语音部分,因此才会有无所不在的外国口音。他们所犯的错误常常“固化”为某种永久误差,这不是教导或者纠正可以解决的问题。当然,这里面还存在着个体差异,涉及学习者的努力程度、学习态度、接触机会、教学质量以及智力水平。但是,即便集所有条件于一身,成年人也无法完全掌握一门外语。女影星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在美国已是家喻户晓,因为她善于模仿各地的口音,但有人告诉我,她在电影《谁可相依》(Plenty)中的英国口音其实非常糟糕,在《黑暗中的呼号》(A Cry in the Dark)中的澳大利亚口音也不过尔尔。
对于儿童在语言学习上的优势,学者提出了许多解释:儿童经历了母亲式语型的阶段,他们不会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感到害羞;他们更喜欢和他人交流,愿意遵从他人的指导;他们不排外,不会固执己见,而且没有第一语言的干扰。但是,根据我们对语言习得机制的了解,这些解释都不正确。例如,即便不经历母亲式语型的阶段,儿童也能掌握语言,他们很少犯错,也没有大人对他们的错误做出纠正。总之,最近的研究结果对这些社会性和动机性解释提出了质疑。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一个关键的因素凸显了出来: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