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曾经禁止学习诗词!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因为只考诗词歌赋和八股策论而广招诟病。人们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发展出成体系的先进科学理论的根源就在于此。其实在古代,先贤们也对科举能否选拔出治国能人而纠结,并采取过一些矫正措施,有时甚至很极端。但由于当时没有科学观念,这种调整,只在重诗文还是重策论之间摇摆,并没有要引入自然科学的想法。

王安石是诗词大家,但他却反对以诗赋取士。在他还没有掌握朝政时,经常任考官,他曾经写过一首诗来警醒考生,诗曰:

童子常夸作赋工,
暮年羞悔有杨雄。
当时赐帛倡优等,
今日论才将相中。
细甚客卿因笔墨,
卑于尔雅注鱼虫。
汉家故事真当改,
新咏知君胜弱公。

意思是说,诗赋写得好不一定是人才,即使杨雄那样的大家,晚年也后悔一辈子只研究歌赋,而不精于国策。王安石主张,作为官员,只会舞文弄墨,吟诗赋词是不行的,必须懂得治国理政。由于之前宋代的科举一直重视诗赋,所以,王安石掌权后,就改变了这种习惯,不再只惟诗赋,而是改重策论,这也是他变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到了元祐年间,反对变法的保守派重新掌权,于是又恢复了以诗赋取士的传统。强调“为文者惟务训译,而不知声律体要之用”是绝对不行的。 正是保守派这种迂腐论调,导致了有宋一朝始终以“弱”闻于世。

实事求是地说,政府官员应该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不能太过粗鄙。王安石虽反对只重诗赋,可他自己能上位,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诗词造诣为他带来的声誉。但“知声律体要”与治国平天下确实没有多大关系。如果选拔人才时本末倒置,则必然为害社稷。宋徽宗、李后主诗词画艺具绝,堪称一代宗师,却是治国白痴,落了个国破身死的可悲下场。

当时的人们其实对这种弊端是有清醒认识的,他们非常清楚这种考试制度的缺陷会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曾不惜以严刑峻法予以杜绝。

绍圣初年,政局再次翻转,以诗赋取士的做法因为是“元祐学术”而被废黜。据《韵语秋阳》记载,在政和年间,甚至出台了传习诗赋者,杖一百的极端政策,这就是典型的矫枉过正了。当时就有人作诗讽刺这种乖戾乱政,诗曰:“酒间李杜皆投笔,地下班杨亦引车。”认为这是糟蹋人才。

其实,中国有几千年诗文传统,所谓“诗言志”早已深入人心,不管是贩夫走卒还是文人雅士,都有着用诗歌抒发情怀的欲望。即使科举不用诗赋,世间也绝不会缺少诗人。仅以诗赋取士是迂阔的书呆子做法,误国误民。但因为写诗而被杖责打屁股就是不讲道理了。中国人学了两千年中庸之道,可实际行事却老是在两个极端之间荡秋千,总不得要领,而且这种积弊古已有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作者|五花马 鲁迅说:“最深的绝望,是梦醒了无路可走。”所以,对于一个人而言,于绝境处找到一条逃生之路,不是一件容...
    五花马00阅读 10,180评论 3 72
  • 国家最难得的,是稳定,不管多好的事,一旦动静闹大了,就不再是好事。 然而纵观古今,有大变革的国家往往已处于不得不变...
    王文远阅读 1,618评论 0 12
  • 20/16000,15/35 1今天各种乐捐一元。 2今天提醒大家22:30做深度疗愈。 3今天中午打包剩饭不浪费...
    南戴河西谜会馆慧慧阅读 230评论 0 0
  • 01东西适合自己才是关键 断舍离的主角是自己,不是物品,不是说东西还能使用,所以要留下来。 02时间轴永远是现在。...
    生活本来单纯阅读 302评论 0 1
  • 在这一山一河一开阔的境界里,窝着一个叫汜水的镇子。汜水历史上早已有名,镇里边有一个三义庙,供奉着刘备、关羽和张飞的...
    醉茶子阅读 430评论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