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小李的成长第24期原创文章
前一段时间,有位家长向我吐槽。他在陪练的过程中给孩子提出一个建议,然后就听孩子像机关枪一样,突突向家长解释了十分钟,其中还提出各种论据证明自己没有错。他感觉很苦恼!
这是个例吗?当然不是。之前我们家也有一个,小李同学之前也是这样的。虽然她没有像前一位同学一样跟我解释十分钟。当我们给她提建议时,首先,第一反应就是“我没错”随后就是一顿辩解。你猜我是什么反应?对了,我很气愤,心想明明是你刚刚拉的音不准,还狡辩?
你以为只有小孩是这样吗?错了,成年人也一样。本着成长的角度,我们会向自己的家人、同事朋友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反而被误认为是对他们的否定和侵犯。
此前,我常常经历这样的尴尬。
例如吃饭吧!我说:这个菜有些咸了。问她做菜的时候尝没尝?她说放盐了,然后不满地说:“觉得咸你自己做去”! 生气的脸就像暴风雨前的黑暗,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一般。
她有时扫地不干净,我看到后也会提示一下哪里还有垃圾,然后她又是气愤地说:”你能扫干净你扫啊!我还不扫了呢!只听啪嗒一声扫把倒在地上,走了!”。
像这样的家庭琐事出现的拌嘴、不和谐氛围还有不少。这个“她”就是小李同学的妈妈。
其实,这些都是常见的心理现象。当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观点和尊严受到挑战,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想想对方说的对不对,而是第一时间怼回去,于是,“习惯性防卫”就发生了。
这就是今天的重点“习惯性防卫”。为了让你对“习惯性防卫”有清晰准确的理解,我会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深入分析,目的就是让你,能读懂,用得上。
接下来,我用三部分聊聊什么是“习惯性防卫”?为什么会出现“习惯性防卫”?和如何避免“习惯性防卫”。
一、什么是“习惯性防卫”?
首先我们把“习惯”和“防卫”分开来看,先看什么是“习惯”。顾名思义,所谓“习惯”就是经过长期重复的行为、思维等形成的定型行为。事实上我们在第23期讲过“重复”的目的,实际上“重复”就是更好的记忆对吧?
你想象一下,一个经过长期重复的行为会不会养成习惯性?答案是肯定的。
其次,什么是“防卫”,“防卫”是为了防御和保护自己或他人采取的行动。“防卫”一般用于军事和个人,当然法律上也有正当防卫的条款。
所谓“习惯性防卫”实际上就是一种经常采取自我防御或保护的一种行为。
比如开篇的三个真实场景,她们都不约而同的、条件反射似的采用一种自我保护,抵抗外部对自己的伤害。
二、为什么会出现“习惯性防卫”
可能有三个原因
第一、不能区分“我”和“我的观点或行为”这两个概念
例如我说:小李同学你刚刚fa这个音没有拉准,通常她的第一反应会不暇思考的回答“我没有啊”我感觉挺准啊! 实际上,这里她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第一时间给与了反驳。
然而她没有仔细想一想,爸爸这个建议对我来说有没有帮助? 本着再试拉一遍,验证一下,但她没有!反而她误把拉不准音的这个行为,当成对她这个“人”的否定。她没有区分开纠正音不准和“我”之间的区别。
有时不单单行为,还有观点。时常相互攻击的两个人大多是观点不同吵翻天,误认为是对“人或人格的诋毁”心想攻击和否定我的人格,我就跟你没完。
第二、基本归因偏差
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叫“基本归因偏差”可以细分为三种。
一是内部归因:事情发生了,个人易把问题指向内部。
二是外部归因:事情发生了,个人容易把问题指向外部。
三是综合归因:事情发生了,个人会综合内外评估。
以上三种基本归因形式,如果没有经过“学习”或“刻意练习”大多数人可能都是“外部归因”者。他们的基本逻辑是这样的:失败是他人的错,成功是因为自己有天赋和努力的。
再回到小李同学音不准的问题上,当我为她指出音不准时,她第一反应不是我的问题,她把音不准归于外部(提出问题的人),潜意识认为我在冤枉她。
第三、自我保护机制
我们从进化的角度来说,“习惯性防卫”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给一个可以穿越远古的机会哈!假如,你是一位原始人某部落的首领,你提出一个想法,总有人不断地向你发起质疑或挑战,你会跟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安抚或妥协吗?你肯定会说当然不会。首先想到要保住我的地位和尊严,绝对不能妥协,要干嘛呢?用力量干他呗!
引用阿吉里斯的观点:“习惯性防卫”的根源是怕暴露出我们想法背后思维。防卫的心理会使我们失去检讨自己想法背后的思维是否正确。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暴露出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是一种威胁,因为我们害怕别人会发现他的错误。
三、如何避免“习惯性防卫”?
红灯停,绿灯行,红灯亮起等一等,绿灯亮起在通行。别误会啊,这里不是让你学交规。
建立“绿灯思维”
拥有“红灯思维”的人,头脑是极其封闭的,心胸是狭小的,它会屏蔽一切信息源阻碍我们的进步。
拥有“绿灯思维”的人,头脑是极度开放的,心胸是广阔的,它会接收一切信息并加以分辨助力我们的成长。
想改掉这个习惯。首先要做的就是打破“红灯思维”建立“绿灯思维”。往往第一反应习惯反驳的人,其内心深入驻扎一种类似红灯思维,伴有“红灯思维”的人,头脑常常封闭的。听不进他人的忠言和建议,白白浪费掉可以改进成长的大好机会。可惜了!
当然了,并非所有建议都是有利的,可你不打开心扉,怎么能分辨出哪些对你有帮助?对有助于进步的建议我们要吸纳(学习),这就需要建立“绿灯思维”,这就要求我们的头脑要极度开放。
无论他人给你提出任何意见或建议,你先接收信息,随后再进行分辨。也就是说:“听大多数人的建议,自己做决定。”
对你有帮助的要心存感激,即使没有,其实你也没有什么损失,要不要做,决定权在你。你的人生,你做主。
还记得文章开始,那个向爸爸突突开炮十分钟的小朋友吗?有一次,我和她见面了,当面向她介绍了什么是“习惯性防卫”以及为什么会出现“习惯性防卫”并为她介绍了“绿灯思维”鼓励她克服“红灯思维”。真诚地祝福她早日拥有自己的“绿灯思维”以及极度开放性的头脑。同时谢谢她给予我写这篇文章的想法。
前几天我刻意测试了小李。经过长期的不懈学习,她现在已经很好的区分“我”和“我的行为或观点”了,能够虚心接收建议和问题了。有很大的进步。
小李妈妈的改变源自2018年,我向她推荐一本书,书中一些观点彻底改变了她。从那时起,她意识到了,妨碍头脑封闭的一些认知障碍,从此她解放了自己,家庭关系比之前更好了。
总结
我知道,改掉这些习惯是痛苦的。达利欧说:“如果你没有觉得去年的自己是个笨蛋,那说明这一年你没有学到什么东西。” 改习惯又需要不断反思和否定昨天的自己、去年的自己、过去的自己。
达利欧的进步公式是:痛苦+反思=进步
最后,我想引用一句乔布斯生前流传甚广的话来结尾,也是我之前经常跟小李同学讲的
。
乔布斯这样说: “我特别喜欢和聪明人在一起工作,因为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考虑他们的尊严。”
借用这句话开启你的思考,难道聪明人就没有尊严吗?如果有,真正的尊严是什么?期待把你的感想写在留言区。
我是小李的成长,如果文章对你有启发,力挺你转发给需要被你点亮的人。期待下一期和你一起分享交流,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