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划分更有道理呢?哪种划分在哲学上更有趣呢?这就是语言哲学所要讨论的问题。所以我讨论的第一个部分就是所谓的语言与形而上学,这一部分的讨论可能会略烧脑,但是是最货真价实的、如假包换的哲学讨论。
在这一部分的讨论里面,我可能会涉及到一个叫理想语言学派的哲学运动。什么叫理想语言学派?按照这一个学派哲学家的观点,如果我们把我们的语言搞清楚,我们也可以把世界的结构搞清楚,语言的结构与世界的结构在一种理想状态中就是一回事。集中体现这种观点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乃是维特根斯坦,特别是他的早期哲学,包括他非常重要的早期哲学论著《逻辑哲学论》。
接下来,我们会讨论语言哲学的第二个部分,语言与日常用法。日常用法这个讨论就和前面不一样了,讨论这个问题的哲学家不是特别关心语言怎么揭示世界的结构,他试图通过语言来揭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揭示我们的社会关系。类似于我前面所说的日语当中的一个例子,讲“这个”和“那个”,它不仅仅是代表了说话人与事物之间的距离,而且也代表了说话人之间的距离。
这方面的讨论,相关的成果也是很多的,这方面的一个代表人物还是维特根斯坦。大家觉得,怎么维特根斯坦会在这里又冒出来了?因为维特根斯坦晚年的哲学转向了,他重新写了一本哲学著作叫《哲学研究》,系统地驳斥了他早期哲学的一些错误,他认为语言哲学的任务已经不再是揭示世界的形而上学结构了,而是揭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所以由此就完成了语言的日常用法转向。由他所带出来的一个哲学流派,就是所谓的日常语言学派了。
讨论完这个环节以后,我还想讨论另外一个话题,就叫语言与语文。语言和语文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大家从小都学过语文课,在学习语文课的时候我们会做很多题目,比如你要做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翻译。有些国家也有这样的语文课,也有翻译的题目,比如日本高考就有很多要把《论语》里面的中国文言文的话翻成现代汉语,这和咱们的翻译也是异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