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幸参加了《懂心理 带好班》共读闭营仪式,聆听了殷老师对班级管理的许多方法和建议,以及几位优秀书友的分享,其中还有我校读写社的引领者——优秀的芮丽老师,内心感触很深。
刚开始读这本书时,感觉面对的是中学生,但是读到许多案例后就颇受启发。
首先,让我特别有感触的是注意力的训练这一块内容。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常常是老师们的一大困扰。在本书中,殷老师用了一种“病历诊断书”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将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分别从病名、病症、病因、治疗方法这些方面展开讨论。老师一把问题抛出,学生就展开积极讨论,就像一个听证会,课堂气氛非常热闹。寓教于乐,在游戏中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从“病历书”小游戏导入,让学生理解到什么是注意力,为什么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以及怎样保持住注意力,对学生进行认知重构。接着是对学生进行行为量化,简单来说就是注意力训练,殷老师利用课前三分钟以及放学后的五分钟训练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的注意力明显集中很多。另外,书中提到的记忆力训练中的“‘记忆王者荣耀’挑战赛”,让我记忆犹新,针对自己班里孩子的情况,这学期我在班级实施了“班级战神挑战赛”,孩子们积极性都非常高涨。 其次,殷老师在关于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这一方面内容的阐述同样也令人感触颇多。书中有一节的主题是“换位思考——善行,挚爱的种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想一想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怎么想、怎么办。我们所面对的学生虽然年龄不大,但他们也有强烈的自尊心,有独立的人格,有一定的辨别是非、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年龄的限制,他们这些能力的发展是有限的,是不完善的。因此教师要想走入学生的心灵,就必须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处理问题。其次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换位思考。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他们的能力与身体一样正在成长。增加营养可以促进身体的成长,而能力的增长则需要为他们提供各种适宜的条件,需要老师的精心培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理解应该是相互的,因此,在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时,还需要让学生也设想一下如果我是老师我会怎么做,这样才能更快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年龄。
除此以外,殷老师在面对后进生时的做法也让我受益匪浅,他丝毫没有轻视他们,而是运用心理学知识设计了一系列的班级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让学生自己从活动中有所获、有所感,从而促使学生发自内心相信老师说的话,相信自己可以,主动学习,比别人更努力,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精神成长了,也会通过实际行动改变自己,渐渐成为行动的巨人,而不是空说大话的矮子。
在今后的班级管理中,我将尝试将书中学到的方法和班级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因地制宜,作出灵活调整,帮助学生提升心灵能量,为其生命成长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