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书《家庭的觉醒》,颇有感触。
我们是不是总想花很大的力气去改变孩子?最后却不落好,甚至“两败俱伤”?
孩子来到我们身边是为了唤醒我们,是为了让我们对自己有重新的认识,而不是让我们用力的去改变孩子的。
我们平常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景:自己跟一个孩子大声地咆哮,咆哮完了以后,冷静下来,又觉得自己刚才非常失态,觉得自己真不应该这样做。请问为什么我们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那个咆哮的你是真的你,还是那个后悔的你是真的你?我相信几乎所有的家长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这里需要解释的是,那个大声咆哮的叫作“自我”,那个冷静下来能够理智反思的才是“真我”。
为什么我们的自我经常表现出来的是带有控制欲的、苛刻的、愤怒的?自我并不能够代表真我。自我来自哪儿?我们的自我取决于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自我的反应根植于恐惧之上。
我们在恐惧什么呢?我们恐惧环境,恐惧周围的人,恐惧未来。所以,当我们内心充满着对周围世界各种各样的恐惧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愤怒,恐惧跟愤怒是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我们要能够学会一件事,要知道无论身在何方,我们的内心都可以达成和谐。这时候才能够调动出来你的“真我”,而不是用这套装腔作势的“自我”来对待周围的人。
所以,我们要通过和孩子的互动,认识到我们内在充满着大量的恐惧,我们才能够把自我和真我真的分开。
要感谢我们的孩子,孩子是唤醒者,他来到我们身边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让家长更成熟。你可以把孩子当作一面镜子,像照妖镜一样照出你内心当中各种各样的恐惧和不成熟的地方。
孩子终其一生最需要的三件事:第一个叫作“我被看见”,第二个叫作“我有价值”,第三个叫作“我很重要”。
很多家长认为“我都是从爱出发的,我就没有错”。其实这是不对的,你从爱出发,衍生出了恐惧,而恐惧带来了占有欲和控制欲。
我们的动机也许是爱,但并不代表我们的孩子接收到的也是爱。
我们的许多爱其实是爱自己,只是伪装起来成了爱别人。
爱的定义是什么?“爱是,一种能够全面地看见、接受且尊重他人本来面貌的能力。”
如果你发自内心地爱你的孩子,不要求回报,你只是因为爱了他就已经满足了,这才是真正的爱,而不是让孩子必须用一些事情来跟自己交换。
如果一个父母能够发自内心地接纳孩子的现状,而不是试图控制一切,让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发生,这个父母就叫觉醒的父母。
希望你有幸有一个这样的孩子——
他与你对着干,
从而你可以学习如何放手;
他不听话,
从而你可以学会聆听;
他有拖延症,
从而你可以学会欣赏静止时的美;
他老忘事,
从而你可以学习摆脱对于事物的依恋;
他过度敏感,
从而你可以学会理智;
他总是心不在焉,
从而你可以学会专注;
他敢于反抗,
从而你可以学会打破常规思维;
他感到害怕,
从而你可以学会相信宇宙的力量。
希望你有幸有一个这样的孩子——
他使你学会,
这一切不是关于孩子,
而是关于你自己。
我们为孩子所能够做的事,是创造条件并且接纳他的现状和未来,这就是一个觉醒的家庭所应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