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写课”,是在朋友圈里一位在教育行走中认识的老师发的图片,我点看一看,是著名学者成尚荣老师写的:《写课,从“笨”走向“智”》。什么是写课呢?带着好奇心,我认真阅读完了全文。文章没有空话、大话,读来颇感亲切,像是成老面对面的与你交流,言辞恳切,平易近人。
成老师以特级教师贲友林老师为例,贲老师把每一堂课都上成了改革实验课、示范课,每堂课结束都要回放、反思、提出改进设想。关于“写课”,贲老师有很好的概括:“我常用的模式是'记实'+思考。”其实“'记实'+思考”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
成老师给我们一线老师总结了写课需要的五个“克服”:
其一,写课要克服应付感,增强自觉性;如果是为了应付这项任务,很可能就会流于形式,很难有独到的见解;
其二,写课要克服负担感,增强责任感;正如文中所说,它并非外加的任务,而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负担感”会让老师随便写下几行字,没有完整、系统的梳理;其实和“应付感”有一定的关系。
其三,写课要克服焦虑感,增强亲近感;
其四,写课要克服无助感,学会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很多老师怕写得东西没有文采,思考不深入,拿不出手,不敢写,顾虑太多。著名学者张文质老师曾说过,写作的勇气比能力更重要,走出写作的第一步,慢慢来,从身边的小事记起,“保留自己的‘第一想法’”才是写作的技巧,也是写作的“秘钥”;
其五,写课要克服浅表化,提升准确性和深刻性。平时因为没有一些深层次的思考,仅停留于表象的描述,觉得对自己专业提升没有多大好处而放弃。
每次上完课,老师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课堂上激情四溢,下课后却觉得一切尘埃落定,只需等待下一堂课的到来。但真的是这样吗?课上完了,我们的思考不应该停止,我们的生长不应该停止。怎样促进教师的生长?写课是最根本的途径,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因为写课其实就是一个促使我们进行深度反思的过程。它是对课堂内容的简单回顾,更是对教学方法、学生反应、自身表现的全面审视。明白了写课的本质意义,我们便从被动的教学者转变为主动的反思者和探索者,会更加关注教学的本质和学生的发展。故而,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写课,将其作为提升自我的重要手段,从反思自觉走向生命自觉。
《写课,从“笨”走向“智”》的结尾,成老师如是说:“这些感受整合起来就会真正克服学科的畏惧感,才会有进步感、成长感和成就感。这是一个‘笨’的过程,其实是个扎实的研究过程,最终让自己成为一个教学的智者。”做一名教学的智者,也是我的教育追求。最好的开始是从当下,现在上课的时候我会有意识的反思这句话说的合不合适,这个环节设计的适不适合学情,课后也及时记录下来。
特别感谢教育行走活动,也感谢自己,勇敢走出去,结识了很多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虽然平时不怎么交流,但总是能从他们的公众号上、朋友圈里,获得一些新的知识,汲取前进的能量。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践行“行走拓宽世界,读写重建心灵。”
附全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