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上《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这一课是在2022年12月的金牌课堂大赛。时隔一年,再一次上这一课,一样的教学设计,不一样的学生,不一样的收获。
一、学情分析
学生们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充分认识了食物、食物的营养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本节课要研究食物在消化第一站一口腔中的变化。学生对食物在口腔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食物被咬碎、嚼烂等;也有一部分学生道口腔里牙齿的类型和作用,但是对食物的变化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真正细致的观察很少,对食物中看不见的变化更是了解不多,口腔内唾液的作用也容易被忽略。
二、设计思路:
大多数科学教师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形式也比较单一;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更多的只注重结果,忽略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
教学设计如何体现以生为本。这节课主要是探究口腔中牙齿、舌头、唾液的作用,如果想每个学生都进行三者的探究,就要进行三次实验探究,然后还要分享,评价。在一节40分钟的课堂中,如何不让实验探究只停留在表面,注重在形式,这是我一直想解决的问题。我翻阅各种有关科学的网站,小程序,公众号,希望能找到解决的思路。在《小学科学》的公众号看到浙江省小学科学的教学活动推送的一节科学课,是团队合作在组合的教学方法,这使我突然就有了灵感;再联想到曾经在《数字时代的学与教》中看到过一种教学方法,叫做拼图法。于是我开始动手进行教学设计,于是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称,叫做专家学习法。既给每个学生分配了任务,先组内分享,后面又整合分享,开展成果分享会。这样每一组的任务少了,因此有更多的时间去细致观察,后面的分享也有话可说。使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小主人。
三、教学设计:
(一)聚焦
1.视频:噎住了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从已有经验中找出噎住的原因,再通探讨食物变成什么样子,我们才能把它吞下去呢?引出课题。
(二)探究
活动一:观察、描述饼干在口腔中的变化,推测口腔里各部分的作用
1.出示饼干,用它一起研究《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怎么研究呢?出示活动记录单一,一边吃一边用镜子观察。
2.学生开展观察活动
3.交流研讨
(1)在口腔里,饼干变成了什么样子?(2)你觉得是什么让它变成这样的?(3)你觉得它们各自发挥了什么作用?
活动二:“专家”学习活动
1.问题:牙齿各种各样,它们的作用一样吗?舌头、唾液又具体承担了哪些工作?
2.“专家”学习法介绍
3.学生开展专家学习,完成相对应的专家行动指南(活动记录单二)。
4.组内专家分享会:小专家轮流发表观察,带领组内同学一起学习与体验,整理形成记录单。(活动记录单三)
(三)研讨论证
1.学生小组汇报自己的观察与发现,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梳理:门齿、犬齿、臼齿、舌头、唾液的结构特点与功能。
2.问题:饼干在口腔中,从原来的样子变成后来的样子,经历了哪些过程?
3.问题:其中一个结构出现了问题,会怎样?
4.保护口腔的建议
(四)拓展:自选作业
1.扫码:了解怎样保护口腔。(牙科医院相关资料)
2.思考:食物在口腔里经过初步消化之后,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变化。
四:教学亮点
本节课的探究运用拼图法的教学方式,“拼图式”教学法运用于小学科学课堂,充分发挥了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优势,一个实验的完成更加依赖于各个成员的团体合作,在完成整个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个人努力和贡献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最终的实验结果能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的探究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五:教学不足:
听了王博士和周校的评课,有很多的感悟。王博士问我的第一句话:你觉得这节课怎么样?我陷入总结和反思。
1、整节课,利用到的实验材料较多,各种模型和饼干的出现,孩子们兴奋度飙升,整个课堂秩序比较混乱。
2、一节课40分钟,活动多,最后出现了时间不够的现象。王博士建议把第一个活动去掉,因为孩子们对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比较了解,不需要用实验去观察。
3、学生的评价表格需要做一些适当的调整。需要再细化。
4、本节课没有知识检测环节,不知道学生的最终学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