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9日,是综合组老师决赛的日子。抽签的看到数字的那一刻,楞了一下,第五位。注定是要等待在最后一刻。
我上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充分认识了食物、食物的营养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本节课要研究食物在消化第一站一口腔中的变化。学生对食物在口腔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食物被咬碎、嚼烂等,也有一部分学生道口腔里 牙齿的类型和作用,但是对食物的变化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真正细致的观察很少,对食物中看不见的变化更是了解不多,口腔内唾液的作用也容易被忽略。
我先说说这节课的设计思路。
第一步:课前有基于数据分析的学情诊断。科学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可以通过学科网等做一个大数据分析,这个环节我就犯难了。我们在科组进行研讨,刘晓军老师给了好多建设性的意见。最终我们确定以两个点出发进行学情诊断:第一,科学实验主要是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但是,几乎都是一部分学生在动手实验,一部分学生在观看,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做到人人动手;第二:实验的方法一般是老师操作示范,然后学生实验;或者是出示实验步骤,学生跟着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就会出现所有小组的实验数据都一样。我就在想,如何才能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探究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这是我进行教学设计前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第二步:教学设计如何体现以生为本。这节课主要是探究口腔中牙齿、舌头、唾液的作用,如果想每个学生都进行三者的探究,就要进行三次实验探究,然后还要分享,评价。一节40分钟的课堂可能都不够,更不可能在30分钟内进行了。如何不让实验探究只停留在表面,注重在形式,这是我一直想解决的问题。我翻阅各种有关科学的网站,小程序,公众号,希望能找到解决的思路。在《小学科学》的公众号看到浙江省小学科学的教学活动推送的一节科学课,是团队合作在组合的教学方法,这使我突然就有了灵感;再联想到曾经在《数字时代的学与教》中看到过一种教学方法,叫做拼图法。于是我开始动手进行教学设计,于是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称,叫做专家学习法。既给每个学生分配了任务,先组内分享,后面又整合分享,开展成果分享会。这样每一组的任务少了,因此有更多的时间去细致观察,后面的分享也有话可说。使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小主人。
因为设计的教学流程的新颖性,所以得到专家的些许表扬。但是专家的建议却让我受益匪浅。高校长说:引入的视频有点不太符合实际,是否可以寻找更好的视频或者其他的导入方法,让导入和主题更切合;因为口腔各个部分的重要性,在课堂的结尾可以升华总结,如何保护我们的口腔,让学生学以致用。是的,没有课堂的升华,这节课总觉得是不完美的。叶总说:分享评价环节,我让一组学生上台分享,但是只是让一个学生说,那个学生可能是个学霸,只给了他分享的机会。其他的学生是否学会了,没有得到体现。是否可以进行交叉分享。一语惊人,我在设计的时候就想怎样进行分享汇报,因为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就按照老方法了。舌头专家说牙齿的作用,牙齿专家说唾液的作用,唾液专家说舌头的作用,这样就能很好的检验每组的每个学生是否都学会了。这样的评价分享才是真正的对学生的检验。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真的深切感受到想上一节好课时多么的不容易。在磨练中成长,这次的赛课自己学习到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