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跟大家聊一个主题,这个主题跟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但是又特别难以捉摸,就是运气。
先跟大家分享一个年轻小朋友的故事。他毕业在上海打拼,你就得租个房子,办公室又在市区。大家知道,在上海哪怕是租一个很小的房子,只要地段还不错,价格都是非常高的,要好几千块钱。他又不想掏这么多钱去租房子,因为太贵了,所以就抓住机会跟房东聊天,看看房东大叔能不能好心,把房价压得稍微低一点。
结果两人聊着聊着,房东就问:“你现在是什么状况,还在上学吗?”他说:“没有上学了,我已经毕业了,已经开始工作了。”房东就问:“那你在什么公司?”聊着聊着,这个大叔感同身受:“好,我支持你们发展,我觉得你们这个平台真的很好,降租一千块。”
大家是不是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幸运的事?只有你运气特别好,才会有这样的机缘巧合。这里面有好几件事凑到一块儿,才会有这样的一个结果。
首先,你得找到一个房东;第二,你得有机会跟房东去聊天;第三,这个房东刚好是帆书的书友;第四,你刚好是帆书的员工;第五,你们刚好聊到一个共同感兴趣的话题。那接下来最后一步,这个房东刚好足够好心,他愿意降租,他对租金没有这么严格的要求,所以才会出现这么一个非常幸运的结果。
我们总是发现自己有时候运气比较好,有时候倒霉、不走运,那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有的人运气好,有的人运气不好,这是天生的吗?如果是天生的,有什么办法能够逆天改命呢?烧香拜佛管用吗?临时抱佛脚管用吗?如果运气不是天生的,那它又受到什么影响呢?为什么同样的一件事,对有的人来说可能就是好运,而对有的人来说就很倒霉呢?所以,运气,或者幸运与不幸运,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
一个人的成功以及能取得的成就,到底是努力的成分更大,还是运气的成分更大呢?如果我们坚信努力一定会成功,那么对于那些尚未成功的人,“你还不够努力”这句话会不会成为一种无端的指责?如果我们认为运气才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们不管再怎么努力,到最后始终是需要运气的临门一脚,才能达成所愿所想,那么我们每天这么努力,到底还有没有意义?
一、好运气由什么决定
带着这样的问题,找到了今天的这本书,叫作《好运气制造手册》。尤其想把这本书推荐给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当我们步入到人生新的阶段,比如从学校毕业,步入职场,或者你从一个公司跳槽到另外一个公司,这都是一种变化。不管是什么样的变化,只要你进入到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刚开始总是相对来讲比较困难,有很多麻烦。那在这时,我希望大家不要等着碰运气,而要学会创造属于自己的机遇,把握住自己创造出来的机缘巧合的窗口,让我们的每一段新生活都不那么艰难。
作者是一个德国人克里斯蒂安·布什。这个布什是一个商业顾问,也在大学做讲师。他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以及纽约大学任职,也曾经在世界经济论坛、联合国以及TED上多次发表演讲。
他年轻的时候是一个问题青年,天天跟着他那些年轻的朋友们一块儿出去飙车,在路上横冲直撞,直到有一天他开车超过了他的朋友之后得意忘形,也不看路了,发生了意料之外的车祸,整个车都报废了。
特别幸运的是,他居然毫发无伤。也恰恰是这次大变故,让他开始思考,如果在那一刹那,他不是足够幸运,他的人生可能就会完全不同。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就洗心革面,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他就从一个问题青年变成了一个好好学习、好好做研究的学者。
在多年之后,他总结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过去十五年的工作成果,凝结成了这部作品——《好运气制造手册》。
那怎么能够制造好运气呢?其实是有几个核心问题需要回答的。
01 .好运气是天生的吗?
第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一开始提到的,运气到底是不是天生的?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从科学的角度验证运气到底是不是天生的?你别说,真有人干过这事。
有一个心理学家,叫作理查德·魏斯曼,他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找来了700个学生,然后让这700个学生每天记录下来今天自己碰上了什么好运气的事,或者今天碰上了什么倒霉的事。
经过一段时间的记录之后,他就把那些看起来经常遇到好事的人分成一组,经常看起来比较倒霉的人分成另一组。所以就有200个运气好的人编为一组,200个运气不好的人编为一组。
如果运气是天生的,会发生什么事呢?就是好运气的人,如果他们去买彩票,中奖的概率可能就会大。而运气不好的人,同样去买彩票,他们中奖的概率可能就没有那么大。最后发现,他们中奖的概率或者中奖的结果,在这两组当中,没有明显的区别。
换句话说,记录自己经常走运的人和记录自己经常倒霉的人,当他们去买彩票的时候,其实中奖的概率没有区别。那也就证明了,我们的运气可能并不是天生的。既然运气不是天生的,但是为什么记录显示有些人就是运气比较好,有些人就是比较倒霉呢?那很有可能是做记录的人自己的主观判断。
有的人天性乐观,他觉得今天出门自己碰上的好事多;有的人可能悲观,碰上同样的事,他觉得这件事还是不尽如人意,这是一件倒霉的事。所以,并非不同的人身上拥有的外在的、随机的、不可捉摸的运气天然有区别,而是运气本来就不是天生的。
02 .好运气可以被影响吗?
那么既然运气并不是天生的,有没有可能用什么方法去影响运气呢?我们都希望能够让自己有好运,如果我能够找到一种方式,让我的运气变得更好,或者让我碰上好事的概率变得更高,那我是不是就可以变成一个走运的人?
也有一群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在2010年的南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他们观察了整个世界杯足球赛中从头到尾所有的“运气球”。什么是运气球呢?有的听众可能不经常看足球。运气球是指朝着对方的球门一脚射去,因为一些偶然的偏差,使得本来进不了的球反而进门了。
最后发现的结论是什么?什么样的球队进运气球的数量更多呢?结果发现,那些更多做射门尝试的球队,进的运气球的数量更多。从“运气球”的比例上来讲,所有球队没有明显的区别。
打个比方,所有球队踢十脚射门,可能进一个运气球。进运气球最多的球队的射门次数多,也是10个里面能蒙进去一个,但是射了100个,所以他能蒙进去10个,而你这边只踢了5个,最后很有可能一个都没蒙进去。所以,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影响运气呢?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的结论就是好运气来自更多的尝试,你试的次数多了,就有可能会碰到好运。
有本书《卓越基因》,主要讲的是一个企业如何从初创最后变成一个伟大的卓越企业。作者就提到一个很重要但往往被忽视的因素——运气。这本书说的运气不是企业的运气,而是指当企业面对市场上发生的运气事件时,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导致有的企业能够过得很好,有的企业可能就消亡了。
运气事件有三个标准或者三个特征。
第一,它不是你引发的。
第二,它不可以被预测。
第三,它具有潜在的重大结果。
在这三个因素共同具备的情况下,就会形成一次运气事件。
肯定有些事不是你引发的,有些事不是能够预测到的,有些事可能对你有潜在、重大的影响,有些可能过去就算了,没有什么影响。所以,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我们所要抓住的,就像在《卓越基因》里面讲的企业要抓住运气事件那样,我们要抓住有可能会带来潜在重大影响的机缘巧合。
每天发生的事都充满了机缘巧合,当你发现这个机缘巧合可能隐藏着潜在的重大影响,或者对你未来的发展可能有帮助,或者有可能有负面冲击的时候,你就一定要特别小心。你越小心,其实就越会积极地应对,越积极地应对,就越会多次尝试,而越是多次尝试,就越有可能出现好运的结果。
有没有办法能让运气变得更好,也就是有没有办法能让好运气的结果更容易出现?让好运气的结果更容易出现,其实就是我们这本书要告诉大家的核心:怎么样去制造好运。
二、运气与机缘巧合
首先要明晰两个概念。第一个概念叫作运气,运气是完全不可控、不可预测的,可能对你有好的影响,也可能对你有不好的影响,这种事就是随机的事件,它的英文叫Lucky(幸运),是一个中性的词。
你有可能是运气好,也有可能是运气不好。那幸运这个词,或者我们常说的运气,其实就是个马后炮。只有当这件事发生了,有了结果之后,你再回想,才会发现当初这件事真是运气好,所以有了这样的结果,或者当初这件事真是倒霉,所以有了不好的结果。所以它是意外产生的,这个结果好,就是好运气,结果不好,就是不好的运气。
好运气是什么呢?其实是机缘巧合,英文叫 Serendipity。它是指人类活动与偶然机遇经过交互作用而产生某种积极的结果的现象。
有的人看起来运气很好,其实并不是说他天然的幸运成分比别人多,或者是上辈子修德了,这辈子就天然碰上的好事就多,而是在遇到机缘巧合的时候,他能够意识到,现在他碰到了一个机缘巧合的事件,然后他能够去深挖,通过这个机缘巧合,有没有办法能够让自己从中获益。同时,这种事做得多了,可能变成一种习惯,他就可以去主动地创造更多机缘巧合,于是从结果上来看,他的运气就比别人的运气好。
其实我们看到这种由于机缘巧合而带来好运,或者好的结果的事情,层出不穷。比如,我们都知道青霉素的发现完全就是偶然,科研人员看到这细菌死了,然后去探究它是怎么死的,最后发现青霉素管用,能够杀菌。所以,很多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来自这种机缘巧合。
三、制造好运气的原理
那问题就在于,意外、机缘巧合每天都在发生,而且随处可见,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抓住它,实现好结果,变得运气好,而有的人就视而不见,白白错过了?那么这本书教给我们,与其动迎接意外,我们不如主动出击。主动出击意味着我们要想办法做到三件事。
第一件事:我们能够敏锐地意识到机缘巧合的发生。我们能够识别出哪些是有可能会造成重大后果的,不管这个后果是好还是不好,它都是一个重要的机缘巧合。所以我们第一步要做的是,我们能够意识到一个重要的机缘巧合的发生。
第二件事:我们尽可能地抓住我们意识到的这个机缘巧合,然后从中去获益,获得好的结果。
第三件事:我们尽可能主动地、重复地去创造出来更多类似的机缘巧合,然后抓住它。
如果这三件事我们都能做到,那么我们就不仅是简单地去碰运气,而是我们去抓运气,甚至是像作者说的,我们在制造运气。
01 .正确认识机缘巧合
首先,我们要对机缘巧合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这种正确的认知,它跟我们的大脑的惯性思维是有关系的。我们习惯性的动作是一种简单归因,就是上一次我做了什么事,有一个什么结果,我就会自然觉得我再做类似的事,它一定会有类似的结果。这不仅是人的想法,也是生物的通性。
所以,有科学家就用鸽子做实验,给笼子里的鸽子喂食,完全随机地投放食物。但是,鸽子不知道是随机的,所以鸽子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反应呢?当它做了某个动作,比如头歪了一下,就能吃到一个食物,然后这个鸽子就会不停地去做同样的动作,因为在它看来,是做了这个动作紧接着就有一个食物,所以再做这个动作,那理论上应该会有更多的食物出现才对,这是一种简单的归因。
这叫作幻想性错觉,它只是呈现时间上的先后,而不是逻辑上的因果。我们很多时候会把时间上的先后当成了逻辑上的因果。这种事非常普遍,别说咱们普通人了,就是那些世界冠军运动员,这种事其实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更明显。
比如,很多人都喜欢网球运动员纳达尔。纳达尔有一个习惯,每场比赛的时候他都在场边要放两瓶水。他要求这两瓶水的标签一定要冲着他这一方的底线,也就是他对水的数量和方位摆放有明确的要求。
那大家不用想也知道,肯定是因为他觉得这种事能带来好运,认为“我这么摆了,我这球就能打得好,我就能赢比赛”。可是他每场比赛都这么做,他输掉的那些比赛里也是这么摆的,那为什么他不觉得是因为他做了这些动作,反而让比赛输掉了呢?所以其中其实并没有因果关系,可能只是某一次产生了先后关系,而被他理解成因果关系。
还有一个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运动员基德,这大哥的行为更怪。他每一次罚球之前总要摸一下自己的屁股,然后对着篮筐飞吻。也不知道他对篮筐是表示尊敬,还是表示蔑视,但是他每次罚球之前都这么干,他觉得这样做了之后罚球命中率比较高,非常有意思。
我们自己可能在生活当中也有这种小怪癖或者小坚持,做什么事之前就一定要先做什么,如果不做的话,我就浑身不得劲,我就觉得今天一定要倒霉。有用没用呢?在逻辑上没有用,但在心理上可能有点作用,因为如果你做了这种所谓的幸运方法,八成没有坏处,因为你心里舒坦了、顺了。但你如果没这么做,你可能老想着这事,你破坏了“幸运”,那肯定是对发挥有影响的。
02 .正确归因
所以我们怎么调整自己的心态,让我们能够客观地、不要简单地落入一种简单归因的模式呢?那我们就不能对自己进行前提假设,当一件事发生的时候,我不去假设这件事是“因为我运气好,所以我碰到了”或者“因为我运气不好,所以我碰到了”,而是把每一件事就当成独立发生的、没有价值判断的机缘巧合。
这也是为了避免心理学上一种名词叫“自证预言”。就是你觉得你倒霉,你就会主动去看到悲观的一面,以此来符合自己预期。“你看我多倒霉”“你看我这也没办成”“你看这又晚了一分钟”,你就会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心情就越糟糕,心情越糟糕,担心就越多,就越害怕,行为上也会变得毛糙、被动,所以运气反而会更差。
但这两者都不是我们鼓励的。我们不是让大家去从一个悲观的人变成乐观的人,我们是让大家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客观态度去看待每一个意外的发生。
当每一个机缘巧合发生的时候,你能有一个平静的心态去看待这件事。因为从发生的事件当中去找熟悉的范式或者特征,甚至自我总结,可能会让我们忽略了随机事件的重要性。很多事实际上是随机发生的,没有因果,如果你全部归因到某一个范式,你就会把成功之路僵化成为某一个公式,认为“我一定要这么做,只有这么做了,就能成功”。
西安的八仙庵大殿两边就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存心邪僻,任尔烧香无点益”,下联是“持身正大,见吾不拜有何妨”。所以,如果你心存奸邪,你去烧香也没有益处,如果你为人正直、持身正大,你不拜佛也没关系。
这就是我们说的,面对随机事件,我们既不要觉得自己命好,也不要觉得自己是命不好,如果碰上了,就要客观地来看这件事。恰恰是因为运气并非你做了什么,它就会变得更好,也并非你不做什么,它就会变得更差,否则它就不叫“运气”了。
如果我们想要在机缘巧合发生的时候,能够敏锐地识别出来机缘巧合,能够尽可能地抓住它,就一定要拥有一个中立的心态,而不是先天地给自己打上“运气好”或者“运气不好”的标签。破除思维的惯性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我们有直觉,我们也有经验,但是直觉往往靠不住。为啥直觉靠不住?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比如你正在上学,你们一个班里有30~40个人,多一点可能有60个人。现在问大家,你还记不记得当你上学的时候,你们班里有没有任何两个同学的生日是一样的?就是两人同月同日,可能不一定同年。在你班上有没有?大家想一想,一年有365天,有的年份还有366天,在一个小群体,中学或者大学的一个班里面几十号人,能够出现两个人的生日刚好是同一天的概率有多大?这是一个反直觉的事情。
很多人在认真研究这件事之前都会觉得很难,一个班可能20~30人,甚至是60个人,那一年365天,才占了六分之一,能碰上生日一样的概率很低。其实大家算一算就知道了,当一个班里面有23个人的时候,这23个人里面出现生日一样的概率就已经大于50%了〔计算方法:
P (无生日相同)=365×364×363×⋯×(365−22) /365^23=365!/ (365−23)!⋅365^23〕,而当这个班里面有30个人以上的时候,这个概率会超过70%,一个班如果有60个人,那么99%在这个班里面会有两个人的生日是同一天,这是不是很反直觉?但是它符合数学、符合概率、符合逻辑,所以直觉很多的时候是靠不住的。
那经验呢?经验是我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或者别人经历过的事情,经验是不是靠得住?对不起,经验也靠不住。为什么经验也靠不住呢?因为经验不会错,但一定会过时。经验的汲取或者积累是,我们在当时的情况和环境下采取措施来决定的。当你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你的情景发生了变化,你采取的措施发生了变化,那你的结果一定会发生变化。
比如说,不管是中国也好,还是相对比较经济落后的国家,比如非洲肯尼亚,都是沿着人类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发展的,但是具体到事上,很多经验就靠不住了。
欧美的经验告诉我们,银行或者线下支付最开始的时候是现金交易,现金交易之后,再先进一点,就会使用信用卡,信用卡之后再先进一点,就用网上银行,网上银行之后再先进一点,我们就用手机移动支付,到现在除了手机支付以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无感支付都已经成型了。
那么落后的经济体,它是不是一定会按照这个次序往前发展?我们中国人就会觉得完全不是,我们几乎没有经历那个信用卡特别普遍或者特别发达的时期,我们直接从银行现金支付跳到了手机支付。为什么?因为手机发展得非常快,当手机技术出现的时候,谁还用信用卡?
所以你说经验靠得住吗?可能靠不住。我们所有的年轻人,听到我们的父辈说那句话:“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当他们尝试用经验去教导我们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总是不以为然,为什么?因为过时了,当时的经验现在不一定还奏效。
所以直觉靠不住,经验靠不住,那怎么办?什么东西靠得住?告诉大家,只有我们的洞察和思考这种能力是靠得住的。我们要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当发生这个变化的时候,我们要有发现变数的能力。
给大家举个例子,是我们中国的例子。当年海尔出洗衣机,海尔也是中国最早一批出产白色家电的企业。大概1996年的时候,海尔洗衣机经常接到投诉,后来就发现投诉是洗衣机的下水管特别容易堵。
然后他们的技术人员就去做调研,后来发现,四川的农民伯伯到了收获的季节,他们用洗衣机不是洗衣服的,而是用来洗地瓜红薯。书里面讲的是土豆,但实际上是红薯。用洗衣机洗红薯上面的泥,泥巴冲下去就把下水管给堵了。
如果是正常的一个技术人员或者是销售人员,他的正常的反应会是什么呢?他可能会说:“你用错了,我这是洗衣机不是洗地瓜机,你怎么能用洗衣机洗地瓜呢?你还说堵了,那是因为你用坏了,我顶多给你修一修,换个零件,你以后别洗地瓜了,这玩意儿就洗衣服。”这就是正常人的思维。
但是海尔不是这么想,海尔觉得既然有人这么用,而且大量的人这么用,那必然是有需求,我能不能针对这种需求定制一款洗衣机,甚至不叫洗衣机,就叫洗地瓜机,行不行?
海尔是在1996年接到的投诉,1997年就立项,1998年这个产品就上市了,售价840元,卖得特别火,就面向农村市场,又能够洗衣服,又能够洗地瓜,抓住了这个市场。
所以听了这个故事,大家是不是有所触动,有所启发?当机缘巧合或者是一件事发生的时候,我们不要简单地去归因,说“洗衣机你用得不对”或者“洗衣机大家就是不用,不需要”,而是在里面去深挖,想办法找到有什么地方可以和那些能从中获益的点关联起来。
所以,核心的核心在于我们怎么样能够敏锐地意识到机缘巧合的发生,不要简单归因,不要那么轻易地去下结论,而要把自己心态上放在一个开放的状态上,让思想上形成中立。我们要去探究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不停地去思考,我们有没有什么可以从中获益的方式。
四、如何抓住好运气
我们来到第二个问题:假设我们能够意识到有一个机缘巧合发生了,那我怎么抓住它?我怎么能够从中获益?
如果我们碰到的每一个机缘巧合或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它都是我们在世界沙盘上碰到的各种各样的五彩斑斓的珠子,那我们要做出一个项链,让我们的人生充满光彩,我们需要做的是什么呢?就是从这些珠子里面去找到那些特别漂亮,又可以交相辉映的,把它串起来,最后能够成为一个艺术般的作品,辉煌我们的人生。所以,核心是“穿针引线”。
那怎么“穿针”,怎么“引线”呢?一共有三种方式。
01 .抓住灵感,保持好奇心
第一种方式叫作在两件事当中建立关联。当你看到两个好像不相干的事的时候,你能够找到它之间的关联,把这两件事捏合在一起,变成一个新的东西。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经常出差的人现在都用拉杆箱,底下是有轮子的,特别方便。但拉杆箱是什么时候发明的?不是很早以前就发明的,其实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才有的,是怎么发明的呢?
发明者叫伯纳德·萨多,这大哥带着家人出去旅游,以前都是拎着箱子,但到了机场怎么办呢?机场有行李手推车,现在也有。但手推车有很多事干不了,比如说它不能上楼梯,不能跟着过安检,也不能上飞机,所以你总是有大段的路程是需要自己拎着箱子的。
这大哥也不例外,他带着家人去旅游,东西也很多,拎着两个笨重的大箱子在排队,然后他就看见旁边有一组工人在运送大型机器。怎么运送的呢?他们弄了一个滑轮平板车,底下有轮子,把机器搬到这个车上,然后推着走。
他就突然灵光一现,回去之后就开始尝试。他把家具的轮子拆下来装在箱子上头,然后在箱子的前头弄一根绳拉着箱子走,这就是最早的拉杆箱的雏形。所以,如果我们能够经常去想,经常去琢磨,看到新的东西之后,跟已有的认知能够很好地联合起来,抓住这些灵感,就有可能会创造新的事物,有可能会获得更好的结果。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经常用的便利贴。我们会在便利贴上写字,然后撕下来往那儿一贴,之后也很容易撕下来。便利贴最早是3M公司发明的(3M公司,全称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中文名为明尼苏达矿务及制造业公司,创建于1902年,总部设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圣保罗市,是世界著名的产品多元化跨国企业。在医疗产品、高速公路安全、办公文教产品、光学产品等核心市场占据领导地位) 。
3M公司当时做研发的时候,初衷是想去研发一个特别强力的胶,粘上去以后撕不下来。结果事与愿违,弄出来的胶水粘力特别不强,一撕就掉。后来这个研发部门就在想,有没有某个应用场景是我不需要强力胶,而是需要一个粘一会儿能撕掉,或者是粘挺长时间,但是撕的时候特别容易的贴纸?
后来发现大家写个便签、留个言,随手撕下来贴在某个地方,用完了以后就需要撕掉。如果这个胶特别粘的话,撕下来不是到处都是胶痕吗?所以这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用的便利贴。
那这个机缘巧合是怎么发生的?就是一件事与愿违的,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研发,但是它跟另外一件事、另外一个需求场景联系了起来,变成了符合那个场景的更好的解决方案。所以,虽然强力胶的问题通过这个东西没有办法解决,可是它解决了另外一个同样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发明了便利贴。所以,第一就是我们要抓住灵感,当灵感发生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去尝试,去抓住它。
第二就是保持好奇心。我们经常说“老顽童”,大家都很喜欢老顽童,因为老顽童充满了好奇心,看着这个也好奇,看着那个也好奇,什么都想试,生活充满了欢乐。我们也希望自己是这样的人。好奇心可以让我们有潜力把两个毫不相关的事情连接在一起,或者从一件事出发,去完成更重要的事、更大的事。
所以,保持好奇心特别特别重要,能够帮助我们在两件事当中去建立联系,或者从一件事当中去推出另一件事的重点。
02. 思考更多可能性
那么,我们从机缘巧合中获益,除了我们能够把两件看起来不相关的事联系在一起之外,第二个方式是什么呢?就是一定要思考更多的可能性。
为什么现在要强调思考更多的可能性?因为我们虽然在一个信息爆炸时代,但悖论的是,我们还有一个现象叫作“信息茧房”。
现在的信息太多了,而且现在很多平台用大数据推送内容,结果导致你看到的信息越来越局限,更多接触到的都是跟自己类似的,或者相同观点的人或者事。
所以最后你可能会觉得,全世界的人不都是这么想吗?其实不是的,是因为你刚好在那个茧房里面,这个茧房里面都是跟你抱有一样想法的人。在这个茧房里面,你们都没走出去。所以,一定要尝试更多的可能性,一定要去突破信息茧房,一定要去了解不同的观点。
在很多的时候,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到的一个特别重要的观点:“如果没有不同观点,就不存在决策。”如果所有人的观点都一样,如果你看到的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观点,你还需要做决策吗?不需要,因为你连比较都不需要,没有可用来比较的观点。
所以当你遇到一件事、看到一个现象的时候,或者抱有一个观点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去找到有没有人不同意这个观点,有没有人有不同的想法。不要天然地认为这个想法就是对的,或者有这么多人都认为这个想法是对的,那这个想法一定是对的,未必。
我们古人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向古人求智慧。苏格拉底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那么苏格拉底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你问我什么问题,我不回答,而是提问,通过提问题让你进行思考,让你自己把这个问题想出来,那才是你自己得来的东西。
所以,当有人去找苏格拉底求学,见了苏格拉底之后,还没说自己要学什么呢,先告诉苏格拉底“我已经知道了哪些事,我曾经做了哪些事,我在哪些方面有超高的造诣”。
然后苏格拉底就给他倒水,倒着倒着杯子满了,水都溢出来了,还在倒。这人就说:“杯子都溢出来了,你怎么还在倒水?”苏格拉底说:“你就像这杯子,都满了往外溢了,我现在教你什么都没用,你得交两份学费。第一份学费是把这杯子的水倒空,第二份学费才是给你教东西,把水再倒进去。”
跟大家分享苏格拉底提问的六大类问题。
第一类的问题叫作澄清事实的问题。我们碰见一件事的时候,先别急着下结论,也别急着听一面之词,先问清楚事实到底是什么。比如事实的每一步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去找到事实,而不是从一开始就去抓观点或者抓结论,先把事实搞清楚,这是第一步。
第二类问题是建立假设的问题。我们现在有事实了,那么这件事实的发生或者成立意味着什么呢?哪些前提条件是必须存在或者必须成立的呢?我们再思考一下前提条件,我们就知道这件事是为什么能发生了。
第三类问题是寻求证据的问题。比如说,为什么有这个前提的存在就会导致这样的情况发生,它的因果链是怎么样的。
第四类问题是寻求质疑的观点。就像刚才讲的,它是唯一的可能性吗?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这么做可能带来的弊端是什么?有没有谁持反对意见?
第五类问题是探求内涵的问题。当我们有一个想法或想做的事的时候,想一想这么做会给其他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么做有可能会跑偏的地方,有可能不成功的地方是什么?这也是我们需要去探究清楚的最后一步。
第六类问题是反思问题的问题。很多人到了第五步就觉得这事解决清楚了,知道了这事是怎么产生的,是什么原因,存在什么前提,逻辑是怎么样的,结果是怎么样的,我应该怎么去做,这么做对别人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但是漏了最后一步,最后一步叫反思问题的问题,就是我解决现在这个问题的初衷是什么?
有时大家在工作场合或某些生活场合,尤其是在跟人讨论甚至是争吵的时候,吵着吵着都跑偏了,情绪一上来,不知道吵哪儿去了。所以时刻问自己反思问题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初衷是什么。我们这么做是不是能够达到我们最初的目的,还是仅仅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其实什么正面的作用都没有。
所以,我们向苏格拉底学习这六大类的问题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思考各种可能性。
03 .追根溯源
那么,第三个可以从机缘巧合当中获益的方式是什么呢?就是追根溯源、追溯原因。
作者也提供了一个工具,这个工具叫“五个为什么”。当我们碰到一件事的时候,不管这件事是大事还是小事,你连续问五个“为什么”,通过这五个“为什么”去探求这件事情产生的根源。
这“五个为什么”是谁发明的呢?是丰田,但不是丰田汽车,丰田最开始的创始人叫丰田佐吉,他创立的是丰田纺织机械厂。当时纺织业比较发达,他的儿子叫丰田喜一郎,创立了丰田的汽车事业部,也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丰田汽车。丰田佐吉当时就提出来,我们做事不能流于表面,当发现一个问题的时候,要往下深挖。
比如说,在工厂走道上面发现了一滴滴在地上的脏机油,他就会去问: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有一滴机油?有的人说,擦掉不就完了吗?但是他会问: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有机油?它是从什么东西掉下来的?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被带到这儿的?你就会明白,一定是操作过程当中产生了某些不够精细或者不够到位的动作,才让一滴机油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出现了。
追根溯源,回去把原因解决掉后,这个问题就不会再出现,而不是我发现这个地方脏了,把它擦掉,第二天又脏了,再擦掉,第三天脏了,还擦掉,这个问题周而复始,像车轱辘一样循环往复地出现。因为我们没有抓到核心的根本原因,所以没有办法彻底解决它。所以,追溯原因可以让我们从机缘巧合当中去获益。
我们刚才讲了,当我们认识到一个机缘巧合的发生,我们想尝试从机缘巧合当中去获益,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就是建立两件事的连接,这就要求我们的思路是特别开阔的。第二种方法是思考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我们也学习了苏格拉底的六种类型的提问。第三种方法是当你看到一个现象的时候,你去追溯它的原因,就可以挖到根,然后会有很多不同的想法让你从中去获益。
三、如何持续创造好运气
那还有第三个问题是,我们怎么样能够持续地、尽可能多地去创造机缘巧合。我们已经说过,我们要去让生命的项链变得更加璀璨、更加漂亮,就一定要让我们盘子里面可供选择的珠子变得更多,变得更美。所以,怎么样能够去找到更多的珠子,这就是我们接下来第三个要解决的问题。有四种方式可以帮助到我们。
01. 制造恰当的物理环境
我们应该把身处的环境打造成一个适于大家去不停地沟通、不停地交流、不停地碰撞、不停地遇到新的事物、不停地能够人为地创造出来机缘巧合的环境。比如,书上介绍皮克斯、苹果,也就是当年乔布斯的两个公司,这两个公司的办公环境的设计是开放式的,是鼓励大家经常去沟通,不是给沟通设置障碍,而是消除所有障碍,让大家尽量去沟通。
有一个很重要的设计理念是,除了像财务、法务这种需要保密的部门以外,其他部门全都是开放式的大通铺。每个人的桌子一模一样,而且没有任何的独立办公室,大家都是开放式的,工位上有自己的名字。这就是鼓励大家能够随时随地沟通,不设置任何障碍。
麦肯锡做得更绝,干脆不设固定的座位。麦肯锡的咨询顾问进办公室的时候,不知道你今天坐哪儿。为什么?你得看哪儿没人,就坐在哪里,没有固定的座位。你去了以后,你发现这儿没人,你想坐这儿,那你就坐这儿,这就是你今天的座位。
走的时候,自己把东西收拾走,全都是干干净净的。第二天再来,是不是还坐这儿?不一定。这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尽可能地相互沟通、互通有无,相互去问:“你最近忙什么呢?你在干什么呢?”这样尽可能多地去创造大家相互交流的机会。
我们也知道,只有去那些机缘巧合发生概率大的地方,你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的。你说我是一个群众演员,我抱着一个想当明星的梦,我应该去哪儿?横店。王宝强当年想习武的时候去哪儿?少林寺。这就是要去机缘巧合发生概率大的地方。
所以,第一点地理环境或物理环境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我们要让我们的环境被创造成能够更开放的、更易于沟通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如果我们知道我们想要的机缘巧合在哪些地方会集中发生,或者是发生的概率比较大,我们就得到那个地方去。
02. 主动出击
第二个方式叫主动出击。你光有了这些物理环境的帮助不够,你还得主动出击。就是你得努力。我们最开始就问了这个问题:一个人获得成功,到底是努力更重要还是运气更重要?不管你有没有运气,努力是必要条件,它是不可以缺少的。
有一个故事,康奈尔大学的教授亚伦在做实验的时候,他就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他给兔子注射一种叫作木瓜蛋白酶的东西,发现注射完了之后,这兔子本来支棱着的耳朵就会下垂。他注射这个东西本来不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这是一个副作用。而几乎同一时期,另外一位学者纽约大学的教授刘易斯也发现了这个现象,但两个人都没注意,都在忙别的事。
但是在每次给兔子注射的时候,这种现象都会发生,到了1955年,亚伦就决定还得研究一下这到底是啥原因,为啥每次注射了之后兔子耳朵都会下垂呢?研究之后发现,木瓜蛋白酶会改变兔子耳朵的细胞结构,所以会让耳朵下垂。这个原理可以应用到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中,产生了重大突破,并且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隔壁的刘易斯基本上也是同期发现的,但是他置之不理,我们说他跟诺贝尔奖失之交臂,都有点“高抬”他,因为他压根就没有朝这个方向去努力。
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叫作越努力越幸运,这也是主动出击的核心思想。我们越是主动多尝试,带着好奇心去研究,我们就越有可能去碰到更多的机缘巧合,从中获益。
同样的,机缘巧合通常会有一定时间的孵化期,它需要毅力和智慧才能到达彼岸。比如,我们都知道爱迪生经过了那么多次尝试,才最终发现了钨丝是最适合做灯泡的光源的物质。所以,灵光乍现可能不是一刹那的事,它可能是长期的,我们称之为“量变引起质变”。它可能是长期的量变不停地累积,在某一个时刻,由于某一个因素的催化,一朝绽放。
除了努力之外,我们可能还要培养自己坚毅的品格。是不是我努力,我有坚毅的品格就可以呢?大家也不要过得苦哈哈的,我们还要提升生活的意义。因为当每一件事发生的时候,尤其是不好的事发生的时候,我们总是会高估短期的负面影响,总觉得这日子没法过了,活不下去了,但是会忽略有可能会长期存在的积极影响,因为大家都是先看短期可能对自己冲击更大的影响。所以,现实主义者往往会变成悲观主义者,而乐观主义者会变成现实主义者。
所以,稍微将我们生活的意义抬高一点,生活不仅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们做每一件事也不仅仅是为了挣这一份工资,为了养家糊口,我们是在做有意义的事。我们让我们的每一分钟都过得有价值,抱着这个思想,我们可能就可以把一些短暂的,或者是近期不好的事,一笑而过。
我们朝着那个更大的目标做更多的尝试,能够让我们有更好的收获。这是主动出击告诉我们的,我们应该不仅主动,而且要能够坚持。
03 .扩展社交,穿针引线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光在实验室去做各种各样的尝试,你说有没有可能获得成功呢?当然有可能。但是,如果你跟更多的人去沟通,你就能够获得更多帮助,有更多思想输入,这是不是能够让产生好结果的机缘巧合变得更多呢?
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做的是在社交场合为自己穿针引线。在社交场合,我不是为了完成某一个特定目的去社交,今天要求人办事,我得好好伺候着“张总,喝一个”“刘总,喝一个”,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我们在任何社交场合都要抱着开放的态度,去做不同的尝试,去了解别人是什么样的人,然后在这种随机的信息的碰撞当中,去看是不是有机缘巧合的发生。
作者告诉我们几个经验性的建议。
第一个就是在社交场合交谈的时候,不要先报职业头衔。你不要说“我是某某公司的董事”“我是某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而要先说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在做什么样的事,这让大家跟你没有太多距离感,也不会因为你事业刚刚起步,而觉得你就是一个小嘎巴豆,你说的这些事都不重要。不要让头衔约束了自己,先说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从这儿开始切入。
第二就是不要简单地提问说你是干什么的。人家说我是开公司的,那完了,这天聊死了,开啥公司,就开了个公司,没法继续下去了。应该用更开放式的问题,比如说你最近在忙什么?这个就很有意思了。你问他,你最近在忙什么,他有可能说工作上的事,也有可能不说工作上的事,但是他说的一定是最近对他来讲挺重要的那个事,对吧?他才会说最近在忙什么,比如最近给猫看病、最近刚领养了一只狗,可能是这种事。通过这种事,往往会更容易建立起来工作以外的纯社交的关联。
第三就是多聊独特的经历。大家都有的经历可能就不需要再去聊了,你多聊自己独特的经历,也多问对方独特的经历。对方觉得说了一件什么样的事,你说:“这件事还挺独特的,好像别的人都没有怎么做过,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做的?”这可能让对方能够打开话匣子,能够愿意跟你分享。
最后一个就是多问“为什么”“怎么会”,而不要说“原来如此”,这是一个结束句。你要用问句,为什么会这样?你是怎么想的?当初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用这种方式能够刺激或者是诱导对方分享更多的信息。只有更多的信息被放在桌上与你分享,你才能够看到更多美丽的珠子,才能够去选择更多这些漂亮的珠子,交相辉映,最后变成一个属于自己的好看的项链。
在这个地方社交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发挥自己的特质。最近MBTI也是比较火,《天生不同》就是MBTI的创建者写的书,主要介绍行为形象测试。
那大家是不是有一些问题,E型人(外向的或者外倾型的人)是不是社交起来更容易?那我是一个I型人(内倾的,内向的,喜欢独处,不愿意跟那么多人交流的)是不是在这方面就特别不占优势?
这个地方要跟大家强调的是,在社交的时候,没有对或者错,只有适合自己或者不适合自己。所以要发挥自己的特质。外向的人本身可能更愿意跟人交往,更愿意去分享,更愿意主动说话,所以他们更容易做到的是结识更多的人,吸引更多的人,保持这种社交联系。
而内倾的人或者内向的人,他往往愿意独处,愿意把一个问题考虑得特别深入,而不是那种泛泛而谈。所以当他发表意见的时候,这个意见可能是深思熟虑之后的真知灼见。对于他们来讲,频繁地出去结识不同的人,然后跟不同的人建立弱关系,可能不是他们擅长的。但是他们更加专注,有自我认知,他们能够等待时机,然后用自己的这种认知的深度去跟别人建立可能面上没有那么广,但是深度会很深的人际关系。
很多内向的人是靠自己的作品或者是成绩让别人认识到自己的。比如说梁朝伟、周星驰,不管他们在荧幕上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但是他们在荧幕外都是特别内向的人,不太愿意与人沟通。但是,很多的时候,可能不是他去找导演说:“导演,我有这样的经验或者我对这个角色感兴趣。”而是导演来找他,发掘他身上的这些东西,或者当他在做他自己特别擅长、特别喜欢的事的时候,他能够发挥自己的光芒去跟人建立联系。
所以,不管是一个内倾的人还是一个外倾的人,都要充分利用自己的长项去达到同样的目的。只有类型的不同,而没有高下、好劣之分。不管是E型人,还是I型人,你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人的特质,维持必要的强关系,维持一定数量的弱关系,我们就可以从中去获益,就可以达到扩展社交的目的。
04 .长期妙运加持
这也是交相辉映的。我们说努力也好,我们说坚持也好,我们说这种坚毅的品格也好,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是因为我们一定要尝试让自己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好一点。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自知者明,就是时刻要知道自己所处的状态,对自己现在的情况有一个明确的把握。自胜者强,说的是什么呢?就是不要跟别人比,你就跟自己比,自己胜自己。自己每一天能够比昨天的自己做得更好那么一点点,你就比昨天的自己强了。
如果你能够一直这样比自己的昨天稍微强一点的话,将来你一定是一个强者,它会让你打破这样的路径依赖。所谓的路径依赖是什么?就是有一个特定的事件发生,引发路径,进行沉淀,然后大家就走上了不同的归途,最后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差异。
我们就简单地说,比如说今天你的状态是1,假设你就是这么一个固定的路径,有了路径依赖,你既没有一天比一天好,也没有一天比一天糟糕,过365天,一年之后你的状态是什么?还是1。
而假设你能够做到每一天比前一天好1%,今天你是1,明天你是1.01,然后不停地累加,那么1.01的365次方,一年之后会是多少呢?37.8,你会在一年之后的那一天比你刚开始的那一天要好37.8倍,这是一个巨大的差异。
那如果我懒,我躺平了,我每一天就比前一天差那么一点点,第一天我是1,第二天我就是0.99,我就是差了那么1%而已,0.99的365次方,一年之后就只剩下来0.03了。
人的发展不是线性的,它是遵循幂次法则的,它就像复利一样,你只要每一天比前一天能做得好一点点,形成这样的一个路径,等到翻番的次数多了之后,你就会实现人生的辉煌。而如果你今天懒一点点,明天懒一点点,等你意识到已经有了巨大的差异的时候,这个差异可能已经巨大到你完全没有办法弥补了。
所以,长期拥有这种妙运,或者长期能够获得好运,就是我们要自胜,求人不如求己。自知者明,自胜者强,才能让我们不断地去创造机缘巧合,去拥有好的结果,去实现好的运气。这也让我们避免幸存者偏差。
我们都希望能够从一些成功者或者幸存者身上去学这些东西。但是,每一个幸存者或者成功者,他其实都有自己独特的环境,有随机因素,也有一定的绝对运气的影响。如果我们只看着这个人成功的路径,然后想去复制的话,我们往往会发现这种成功经验是很难复制的。所以,不用跟别人比,也不用去想别人怎么成功的,就跟自己比。能够做到自知者明,自胜者强,我们就能够越来越好,好运气也会在我们身上不停地展现。
有的人可能会说了,诗和远方我也知道,但是我现在每天面临的就是吃喝拉撒,我连饭都吃不饱,你让我想什么诗和远方?我还在贫困线上挣扎,我为衣食住行发愁,我能够追寻人生的意义吗?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低估了自己对人生意义和高阶需求的强烈追求,而这恰恰可以为深陷困境的人们点亮希望的灯火。你确实不只有眼前的苟且,你还有其他的东西可以去希望。
《拿铁因素》的书里面提到的,主人公在最困顿的时候,一个月一分钱都省不下来,在可能还会欠债的情况下,他每天依然要去欣赏、享受那杯拿铁,就是因为这代表了我还有希望,我不只是只有眼前的困顿,我还有可以去享受、可以去放松、可以去希望的一种不同的生活状态。
所以,最后总结一下,运气不是天生的,运气事件本身也是不能够被预测、影响,或者是控制。但是我们能够做到什么呢?我们能够做的是影响机缘巧合的发生,我们提高从机缘巧合当中获益的这种能力,从而达到制造好运气的效果。
我们明白了运气偏爱坚持这样的道理,我们就可以理解,成功既不是努力也不是运气,它不是在努力和运气当中二选其一,而是通过努力去创造更多的机缘巧合,再通过穿针引线的努力,让好的结果以运气的形式呈现出来。
古人讲“尽人事,听天命”,我们听古人的吩咐,要先尽人事,先尽量去做自己能够做到的,然后再听天命。守株待兔肯定是等不来好运的。还是那句话,如果您真的想一夜暴富,至少得去买张彩票吧。
越努力越幸运,做难事必有成。
随笔/恒之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