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描述一件事情,有三个角度 What(是什么); Why(为什么); How(怎么办)。
如果在描述事情的时候,能把what,Why,How区分清楚,对一个人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提升。
领教工坊创始人肖知兴教授说过,知和行之间隔着两个太平洋。
只有解决了Why,What和How才真正有意义。
■幽默,是溢出的智慧
什么是出默?学术界的主流理论,大概有三种。
*第一种是优越感理论
通过创造一个失败者,让你感觉自己就是成功者,从而产生心满意足的优越感。
举个例子,有人说“最近你的文章水平越来越差了,怎么回事?"
你可以回复,"那可不是一般的差。我昨天读自己的文章吐了三回,今天吐了两回。"
*第二种是错愕感理论
简单来说,就是在两条逻辑线交叉的地方突然来一个"脑筋急转弯”。
举个例子,有人问“我如何才能在一个月内拥有1000万元?"
你可以回算。“这很简单,你只要闭着眼随机买100只股票就行了,别问投资经理,他们没用。
这样,不需要一个月,你的1亿元资产就可以变成1000万元了。
这就是两条逻辑线交叉,一条是从0到1000万元,一条是从1亿元到1000万元。你说着说着,突然转弯,让他产生了一种出其不意的错愕感,以及随之而至的惊喜感。
*第三种是释放感理论
简单来说,就是用“危险”给你制造紧张感,再用“安全”释放掉它。
举个例子,有人问"你觉得我的公司还有救吗?"
你可以回复,"这很难说,你的公司现在非常危脸,你必须立刻做出改变,否则你的公司一定活不过3个月,我刚才注意到,你公司的营业执照还有3个月过期,赶快去延长,不然公司的要关门了。"
这三种对于幽默的研究,都是从“效用机制”的角度进行的研究,而不是从“能力来源”的角度进行的研究。
那什么是才华枯竭?
就是你的大脑已经无法勾画出一个活灵活现的,得体的失败者的画面了,无法同时处理好两条,三条至更多条逻辑线然后转弯了,无法在面对令人头大的问题时还有多余的精力来制造紧张感再释放了。
只有当你的智慧多到溢出时,才有幽默感,幽默,是溢出的智慧。
刘润在选择书籍,演讲的时候有一个标准,看看这个人有没有幽默感,
理由——>
只有他对他所谈论的话题举重若轻,动用20%的“CPU”就能给你讲清楚时,他才有余力“炫耀”他的幽默感
当一个人的表达格外紧绷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他已经把“CPU”用到了120%,但你还是不明白他在说什么,那这个人对他所谈论的话题的驾驭能力,可能远低于他对自己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