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你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共同赏析杜拉斯的经典著作《情人》,这次是书中最后一个主题点,建议阅读第82页到115页。
在本书最后的部分,请允许我和大家一起来探讨结束与新生,死亡和永恒。
01
每一段感情都有一个结果,每一个关系都有一种结局。
中国男人的父亲不同意男人把小姑娘留在身边,迫使男人放弃这段爱情,态度强硬。男人在爱情和亲情面前左右为难。小姑娘早就发现了:“要他违抗父命而爱我娶我、把我带走,他没有这个力量。他找不到战胜恐惧去取得爱的力量,因此他总是哭。”于是小姑娘主动做出了选择:“我对他说,我同意他父亲的主张。我说我拒绝和他留在一起。”
虽然没有讲理由,我们也不难猜到。一方面小姑娘对母亲的感情让她不愿意男人与父亲决裂;另一方面,考虑到没有了情人父亲的金钱,两个人面临就是她的老对手贫穷--这个活剥了她们一家的魔鬼。于是她选择了放手,这是一种超越激情的爱,是一种超越年龄的成熟,是一种“令人恐惧的智能”。她也知道,一旦她把理由说了,这个男人的“英雄气概”,未必不会一时冲动做出另一种决定,而这种冲动,正是那个魔鬼的帮凶。
小姑娘做出这样的决定是痛苦的,杜拉斯是个使用蒙太奇手法的高手,她用一次被疯女人追逐来暗示小姑娘的心情。在这个似乎突兀的情节里,我们感受到了那种恐惧,那种绝望,那种无助。
和母亲的分别又是另一种场景,在最后分开的前几个月,小姑娘就已经感受到了离别的影响,甚至注视着正在眼前的母亲,心里已经感到失去了她。这种失去感唤醒了她的记忆,唤醒了她的认知。母亲的形象在离别之际重生了,一位慈爱的母亲,一位大智大勇的母亲。
面对整个沙沥地区的传闻,母亲一直是包容的,尽管她承受着舆论的巨大压力,她还是对自己的孩子爱的如醉如痴。通过和沙湾拿吉的夫人的对比,我们看到,这种舆论是足以杀人的,这位夫人的丈夫因此而自杀。但这位母亲,尽管颜面尽失,但她仍然包容并深爱着这个孩子,舐犊情深。在离别之际,这个“任性”的小女儿,发现了母亲“有一种深邃的动人之美”。
02
每一种结束,都是另一种开始。
既然知道结婚无望,那么离开就无法避免,小姑娘和中国情人的关系也就注定将要画上句点。在法国来的船带走她之前,在注定的离别到来之前,她们仍然享用着最后的欢愉,享用着新生的将要失去对方的痛苦。于是,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爱,一种交织着泪水、失望、柔情、幸福以及恐惧的爱,一种注定要“死去”的爱。
但死去并不意味着消亡。正如小姑娘在得到小哥哥死讯之时所感悟到的,悲痛固然难免,但是这种悲痛正是小哥哥存在过的最好的证明。肉体的消逝并不能带走我们对亲人的回忆,而只要回忆尚存,我们也可以认为亲人并未消亡,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于我们这个世界之中,我们也可以视之为不朽。
对于死亡,我很喜欢《寻梦环游记》里面的解读: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第一次是肉体的死亡,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第二次是社会关系的死亡,人们参加了你的葬礼,从此你从人际关系网里消失;而第三次死亡,是被遗忘,当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整个宇宙都将不再和你有关。
同样,对于小姑娘和中国情人注定要“死去”的爱情,正因为痛苦,才更显可贵。只要这场爱情的双方都还记得这份温存,记得互相取暖的夜晚,记得一起渡过的点点滴滴,那么,这份爱就不会消亡。这也正是这个小姑娘离开的旅途中,在投向大海的乐声中,所发现的爱情。就像她“后来通过小哥哥的死发现永恒一样”。
03
在这本书的最后,我们发现杜拉斯使用了一个奇特的手法:在这个故事的最后,这个中国男人打电话来对她说:“和过去一样,他依然爱她,他根本不能不爱她,他说他爱她将一直爱到他死。”这段描写和书中的开头巧妙衔接起来了,我们可以想到,通完电话后的某一天,这个男人向她走来,对她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这样,《情人》的故事就形成了一个环,只要你愿意品下去,这份爱就不会结束。
《情人》的故事告一段落,我们共同探讨这本著作的旅程也将要到达终点,但我们不说再见。在这段旅途中,想必大家已经发现了通俗小说以外的风景,欣赏到了杜拉斯带给我们的悲伤和快乐。
有人说杜拉斯笔下的爱情是绝望的,我不这么认为。如果爱情的终点是婚姻,毫无疑问,小姑娘和中国情人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无疾而终的。但爱情并不只有这一个归宿,如果她曾在你苍白的生活中点燃过希望的火焰,如果她在你漫长的人生中留下过温暖,如果她在你遍体鳞伤之时抚慰过伤痕,我们就有足够的理由感谢她的昙花一现,感谢她亲吻过我们生命中的某个角落。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而爱就是燃起我们“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的火种。在杜拉斯的笔下,我分明看到了这种温度,看到了绝望的笔调所刻出的希望。
所以,去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