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的“海”字可以解作“众物所聚”,“昏”字真如有些学者认为的有”昏乱”的意思吗?刘贺是谁?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辛德勇用他缜密的论证为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障。
通过大量的史料论证,辛德勇告诉我们“海昏”本来只是豫章郡境内的一个属县。在西汉后期,其辖地几乎相当于今江西省全境。
正本清源,找出历史真相是史家应有的态度。随着地下考古工作的深入展开,大量出土遗物面世,有的研究者颠覆传世典籍的记载,随意解读历史,这在辛德勇看来是“似乎并不可取”: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和文字铭文、简牍文书,只能进一步丰富我们对西汉历史以及其他相关历史问题的认识,而不能甚至根本无须期望对《汉书》记载的有关刘贺的基本史实做出什么翻案文章。
汉武帝死在了不倦游走的途中。当他意识到身将不起之后,立皇子刘弗陵为皇太子,也就是后来所谓的汉昭帝。年仅八岁的刘弗陵即位后被霍光揣度时势,操控做了傀儡皇帝,他年仅二十二岁就早早离世,且没有后嗣。霍光为了继续把持朝政选择了昌邑王刘贺做了皇帝,在刘贺登基之后的第二十八天被废掉,史称汉废帝。之后他被霍光又选来的一个皇帝汉宣帝刘询在若干年后封为“海昏侯”。这期间的纷争惊心动魄,霍光死后家人几乎满门抄斩,辛德勇教授在书中写下了自己的观点:“追根求源,霍光为大奸大恶竟能以大忠大贤的形象留存于青史,便是当时宣帝似此称之、后世复有班固与司马光一辈史家信而从之使然。”
本书史料丰富,不避讳地指名道姓对某些学术谬误进行有理有据地驳斥,还历史一个真相。以史料为依据,思辨性地看待历史,令人心服口服。同时,就研究历史应有的态度辛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这对中国未来的考古学应走的道路指明了正确的研究方向。
辛德勇教授说:“研究中国古代自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其中绝大部分问题,最重要的基础,还是传世基本文献。传世典籍与考古新发现(包括新出土文字史料在内)的关系,总的来说,类同主干与枝叶,首先把握住主干,才能更好地梳理清楚枝叶。研究者不宜抱持对立的态度看待二者,更不宜颠倒主次关系,以为所有的问题都要依赖考古发现来重新证实,以为新发现的一定就是更好的,动辄就想用后者来颠覆前者。”
这振聋发聩的殷殷嘱托承载着老一辈史学家对学术研究的尊重,他不惮于得罪个体,不惮于触怒权威,只要历史的真相在那,像他一样的学者就要不遗余力地挖掘。
还是要下功夫细读史籍,才不会拿着新出土的文物想当然地解读历史。这是辛德勇教授要耳提面命告诉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