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的机缘,读了《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这本书,在追忆叶嘉莹先生影像如烟的时移往事中,我钦佩,我感慨。这本书就叶先生的诗词写作之路和人生之路讲述详细,以我的心智读后也是一知半解。
若干年后又看了长达120分钟的传记电影《掬水月在手》,在一帧帧的播放中我偶有犯困的时候。直到拿起这本纸质书《镜中的叶嘉莹:掬水月在手》,在逐行品读中我再次咀嚼叶嘉莹先生的过往经历,一个立体的先生的形象在我心中逐渐清晰,她质朴地向我走来,她吟诵的声音萦绕在我耳畔,她以现今100岁的高龄向我们传达着她的大爱,她的达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是出自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身为教师的我尤其钦佩叶嘉莹先生的敬业精神。生活的际遇让她走上了为师之路,她自述道:“我在台湾教书可以教三个大学!我不但是教了三个大学,我教出来的学生,考的分数还很高。大家都抢我去教书,抢我的学校说:'你到我这里来只讲课,你不需要改作文,我们找人改作文。'我想我天生是教书的。”
就体力劳动来说,叶嘉莹先生经常奔波于台湾大学、淡江大学、辅仁大学,这份辛苦只有亲身经历才更会感同身受。叶嘉莹先生说:“1952年,我的先生出狱,但是他再没有工作。我被请到了台北女二中教书,同时也被请去台湾大学教书……那一段时间我的课程非常重:每天早上三节是一个学校,下午三节又是一个学校,晚上夜间班还有两节课,每周还有电台的《大学国文》。”细算下来,那段时间的叶先生连喘息的片刻都是奢侈的,她把她的学识和对诗词的热爱都奉献给了学生。如果说她当时的付出是为了家庭,但她出国后教学态度的端正、治学精神的严谨更是将陶行知老先生的话发挥到了极致。
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期间,叶先生作为专任教师,不能只带两个研究生,必须还要用英语教大班的课。用英文讲中国诗词对从来没有用英语上过课的叶先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叶先生自己说她不但好为人师,还好为弟子。在恶补英文的过程中,她经常去旁听西方学者讲英文诗歌和文学理论的课。“一枝聊此托余生”,用英文讲诗词毕竟不像用母语讲解那样随心所欲,她说自己就像《庄子》里的小鸟鹪鹩一样,在芦苇枝上做一个巢寄居在那里。在国外做访问学者那段日子里她养成了每天夜里两三点睡觉的习惯,直到现在她还保留着这样的作息时间。她付出的脑力和体力的辛苦让人唏嘘,令人赞叹。
德行起于熏陶,德行起于传承。家中伯父对于她诗词的启蒙教育,师从诗词名家顾随先生的影响,让她的教学足迹在1979年开始回国讲学后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数十所高校的邀约让她将自己的能量释放到极致,是诗词成就了她的人生价值,诗词也因她而熠熠生辉。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人具有各种各样的情感,受了外物的刺激,便产生一定的感应。在叶先生不堪回首的生活磨砺中它她经历了丧母、丧女的痛楚和哀痛,是诗词让她找到了排解和聊慰的出口,是诗词让她在艰难与压抑中得以坚韧。她在诗词研究中所独创的“弱德之美”的欣赏角度在她身上也同样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一种持守,这是一种道德,这更是一种干净。当她的牵挂之情从悲楚中挣脱出来时,她对民族对国家的大爱让她在感情的重创中得以纯情释放。
叶嘉莹先生自述道:“温哥华是一个非常适合居住的地方,环境幽雅。在UBC教书不到半年,我就被聘为终身教授,可我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乡国,每次在课堂上讲到杜甫的'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我都会流下泪来。我的故乡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根也在中国。传承不应只是学术圈子里面几个研究生几个大学教授的事,应该是整个民族的、普遍的文化传承。”这样干净的念头让她克服了当时国内生活条件的困难而选择归乡。1999年叶先生用自己的退休金,以恩师顾随的名号设立“驮庵奖学金”。截止目前叶先生累计捐献3568万元,捐款被用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继承和研究。她用她的干净的内心来自然而然地加持着中国传统文化事业的发展。
诗教中国就是因着这个才韵和气质俱佳的纯洁女性而散发着美丽的光辉。她是“美要眇兮宜修”的那位湘水上的女神,她对于中国诗歌的“感发”力量的诠释就是“简约云澹,超然绝俗”的魏晋风骨。
叶嘉莹先生曾说:“我对诗词的爱好与体悟,可以说全是出于自己生命中的一种本能。因此无论是写作也好,讲授也好,我所要传达的,可以说都是我所体悟到的诗歌中的一种生命,一种生生不已的感发的力量。中国传统一直有'诗教'之说,认为诗可以'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当然在传达的过程中,我也需要凭借一些知识与学问来作为一种说明的手段和工具。我在讲课时,常常对同学们说,真正伟大的诗人是用自己的生命来写作自己的诗篇的,是用自己的生活来实践自己的诗篇的。”
内心清澈如水的人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才能将自己的全部真情投入到自己热爱的本职工作之中,才能活得不苟且,不做作,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只唯真。我们的知识生命和感情生命也因叶嘉莹先生的持守而充实而丰盈。
有空还应翻翻《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这本书,还应该再看看《掬水月在手》这部电影,我想那时我是不会再困倦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