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先生在《致亲爱的安德烈》写道: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想想我,女儿还蹒跚学步走在路上,我以为女儿自己就会学会走路,等到女儿回头寻找妈妈的身影,我早已跑远了,并且没有踪影。
这也是我成长的踪迹,母亲与我的分离模式。
圣诞出行,虽然我与先生借口办事把女儿的身份证与护照放在办公室里,女儿还是想到办法购买机票,她利用原来的航班购买机票的身份证信息办了一个临时出行的身份证,这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事情。
关于购买机票与出行的钱,我们拒绝的非常彻底,就是给了日常生活费。而女儿说自己攒了几千块钱,自己解决掉出行的费用,又是一个出乎我们意外的事情。女儿平时有帮语言老师介绍同学与朋友,按照交的学费提成赚些介绍费,估计攒了一些,也是不少的收入。
看到女儿在家庭群发的一个视频:坐着飞行器,飞越在海面上。女儿看起来有点紧张、害怕,小脸绷的紧紧的,手抓着横杆,从起飞到降落抓的紧紧的。
我问女儿,“抓着横杆是不是感觉踏实多了?”
“确实,比较有安全感!”
女儿反复提到“安全感”,触动了我的神经,有好几个老师跟我提过,说女儿缺乏“安全感”,比如不敢自己一个睡觉,平时学习需要同学陪,不能一个人专注学习。
以前的我不明白女儿为什么缺乏“安全感”,因为我觉得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从小到大的我努力让自己变的越来越好,越来越强,我觉得自己很有“安全感”。学习了心理的我才明白不断苛求完美,追求更好的自己,是用苛求完美代偿内心的自卑,不被认可,才觉察到自己非常在意童年被送人的那个事件。
当我选择正视内心的压抑,直面恐惧与焦虑时,我一边期望自己把生活的一切掌控在自己手心,一边又完美复制了我与母亲的不安全依恋关系,比如女儿生下来,害怕压坏女儿,女儿从生下到十个月都躺在婴儿床上;因为害怕弄坏女儿,从来没有给婴儿的女儿洗过澡;从十个月以后女儿就跟婆婆睡觉,我在女儿一岁多又跑到北京读书;女儿上初中时,忙于创业,把让我烦心的女儿送到可以住宿的学校………从小时候空间上,初中心理上远离女儿。
当一个孩子从妈妈温暖安全的子宫,剪短脐带来到这个世界上,面对不确定的外部世界,母亲温暖的怀抱,温和的话语,还有慈爱的笑容,都是孩子安全感妥妥落地的基地。
当看到女儿虽然紧张,还是直面自己的害怕与恐惧,勇敢地挑战自己,飞翔到蓝天。也许这有基因遗传的作用,也有父母潜移默化行为的榜样。
妈妈第一次做妈妈,女儿第一次做女儿,我们努力成为那个更好的母亲,更好的女儿。
婴儿期的不安全依恋的关系,已经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从现在做起,用爱一点一滴地去呵护、温暖、理解、支持与鼓励那个曾经匮乏的内在小孩,相信充盈的安全感之花会绽放在女儿的心中。
唯有无条件的爱可以疗愈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