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年关,我就会想起母亲,想起母亲营造出的浓浓年味。母亲健在的日子,年味总是醇(chun)厚而绵长。一进腊月,母亲就开启了过年的节奏。
腊月初五那天,母亲会做一锅烂熟甘甜的五豆让我们饱吃一顿。腊月初八,母亲早早地准备好大米、薏米、红小豆、绿豆、红枣、花生、小米,倒进盛满水的大铁锅。大火煮开,温火慢炖,做一锅粘稠好喝的腊八粥,再配上腌制的咸菜,淡淡的年味便在舌尖上慢慢得浓烈起来。
腊月二十三,是传统的小年,也是祭灶神的日子。早上,母亲会烙一大盆“祭灶火烧”。“火烧”由发酵的面团烤制而成。里面包上甜甜的红糖,吃起来香酥可口。夜里,母亲在灶王爷画像前的案桌上,摆上半碗水,半碗酒,半碗草,把“祭灶火烧”整整齐齐地放在案前,焚上三炷香,口里念念有词:“灶王爷,您是咱家的当家人,临近年关,您记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来年还保佑咱家顺顺利利,平平安安。”
二十四,扫屋子。父亲系着母亲的大围裙,戴上小皮帽,把被褥搬到院子里,把新买的扫把结结实实地捆在一根长长的棍子上,里里外外认真地打扫一遍。母亲则把锅碗瓢盆、瓶瓶罐罐,一件件精心地洗刷干净。看着洒扫一新的庭院,母亲抬手捶捶酸痛的腰背,嘴角露出一抹甜甜的微笑。
不管天有多冷,年前母亲都要把家里的被褥拆洗一遍。她带着我和姐姐,挑着衣物,来到村旁的小河边清洗。伴着清澈的河水,母亲手持棒槌,敲打、搓洗着。迎着寒风,母亲的秀发在风中飞舞。河边晾晒着母亲净洗过的床单衣物,花花绿绿倒映在河里,书写着母亲的勤劳和美丽。
母亲常说:宁穷一年不穷一节。每年母亲都会喂一头大肥猪,过年时把猪杀掉,留下足够的待客肉和礼肉,剩余的按低于市场价卖给乡里乡亲。备好的礼肉为防止猫狗叼了去,总会高高地挂在屋顶系好的铁钩上,等走亲戚的时候再取下来。
蒸年馍是母亲的拿手好戏。开始蒸馍啦!随着母亲的一声招呼,全家人一齐上阵。父亲和二哥负责烧火、揭馍、打红点。大哥和三哥帮忙揉面团。我和姐姐跟着母亲包豆沙,做花馍。面团在母亲的手里魔术般地变成了一只只蝴蝶,一条条鲤鱼,一朵朵小花,活灵活现,让人垂涎(xian)三尺。蒸年馍时,说话有许多忌讳。碱大的馍裂口了,不能说馍‘崩’了,要说馍‘笑’了!烧柴火如果迸溅出火花,要说火神高兴了。年馍快蒸完时不能说‘完了’,要说‘满了’。那时,我们常常因不小心犯了‘忌讳’而被母亲斥责。母亲每年都会做一个“钱龙”:把面团搓成一头粗一头细的长条,一圈圈盘起来。粗头被绕在外面当‘龙头’,用两颗绿豆做眼睛。龙口里塞进一个五分钱硬币,活灵活现。
蒸年馍当天,中午家里一般不做饭,谁饿了就吃个热馒头。下午,母亲会特地做一大锅香喷喷的肉丝汤,让全家人美餐一顿。
蒸完年馍,母亲吆喝着三个哥哥去刨萝卜洗萝卜。让我和姐姐切萝卜。切好的萝卜煮熟后,母亲切葱姜,剁肉,再拌上萝卜菜,面酱,盐,细细地剁上半天,一大盆饺子馅就做好了。
天快黑时,母亲把大铁锅刷洗多遍,倒进干净的水,开始煮肉。她在肉锅里放上葱姜蒜,还有桂皮小茴香等佐料,加入适当的盐,小火慢炖。我则一直站在锅边等着“吃嘴”。香飘满院时,我把母亲悄悄递给我的肉块塞到嘴里,闭着嘴偷嚼着。即使被烫着了也不敢高喊一声,生怕被大屋里的哥哥姐姐们发现。
年三十早上,父亲和哥哥们一起贴对联。红红的对联增添了新年的喜庆。父亲请出祖先的牌位,放在堂屋正中间的八仙桌上,带领我们几个孩子恭恭敬敬地跪在祖先的牌位前磕头。然后父亲到灶王爷、土地、门神处焚香磕头,把“钱龙”摆在正堂屋祖先的牌位前,放一挂鞭炮,算是安神位。年夜饭是热气腾腾的饺子。新出锅的前两碗是一定要先敬祖先的。
最开心的日子就是大年初一。那天,家里谁也不能睡懒觉。用母亲的话说,大年初一睡懒觉,会懒一年。我们穿上新衣服,接过母亲发的两毛钱的压岁钱,心里乐开了花。母亲说,收到新年压岁钱的小孩长得瓷实,没病没灾,能平安成人。我们高兴的则是能去小商店买我们喜欢的零食。大年初一早上,母亲会在几个饺子里包上硬币,谁吃到硬币,就预示着会一年好运。记忆中,二哥吃到硬币的次数最多。但不管谁吃到硬币,我都会撒泼耍赖地把硬币要走,屁颠屁颠地往小商店跑去。
初一到初五,是走亲戚的日子。母亲会一遍遍地叮嘱我们:“破五中,谁也不准烧馍,烧馍易有火灾;不准泡馍,泡馍容易淋雨。不准倒垃圾,要堆在墙角。垃圾是财宝,过了破五才能倒。”一堆堆的规矩在正月初五早上一阵阵的鞭炮声中烟消云散。
正月初九,是传说中“老天爷”的生日。母亲会在那天再蒸一些布袋馍、油谷堆,美名其曰“添餐”。馒头蒸好后,母亲在正院摆礼上香,祝贺“老天爷”诞辰,再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往事如烟,逝者如斯。母亲把花样的年味烹出了爱的味道。浓浓的的年味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