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我们单位有个同事退休了,本以为退休以后的她不用再为单位的事操劳,日子会过得更清闲、惬意一些,
可没想到再见到她时,她却变成了又消瘦又愁苦的模样。
原来退休以后,她为自己找了另一份“工作”——照顾儿子的家庭。就是基本上儿子家的家务事她全包,每天奔走在自己家和儿子家,比上班还要辛苦、劳累。
两年前我们单位还有一个同事和这位同事一起退的休,本以为退休以后的她会更忙一些,因为她远在北京的女儿怀孕了。
大家想她刚好退休以后可以去北京陪女儿待产,之后照顾女儿月子,帮女儿带孩子……
可是退休以后的她却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只能在朋友圈看到她,
她和她的“旅游好友”、“登山好友”、“跑步好友”、“志愿者好友”……总之各种各样的“好友”打得火热,今天刷到她去了冰天雪地的北方、明天又看到她在柳绿花红的江南 。
在疫情之初她差点滞留在了非洲、之后她又神奇地出现在了日本……
终于有一次我们在共同朋友孩子的满月酒席上相遇了,大家都纷纷洗耳恭听她的旅行故事。
这时候那位为儿子工作的前同事疑惑地问:你怎么不去北京看看你女儿,有什么要帮忙的呢?
“孩子们都已经长大成人了,不用我操心了。”到处旅游的前同事拿出手机给我们看她外孙女的照片,甚是可爱,“你们看,我女儿把我外孙女养得多好啊!”
为儿子工作的那位前同事满脸不解,散场之后,她悄悄对我说:她活得未免太自私了,只顾自己潇洒!
1、什么是“自私”?
“自私”,这个词听起来就让人不舒服:
小时候,我们跟小伙伴抢玩具,老师会批评我们:这么自私,不与人分享,以后谁还愿意跟你玩!
长大了,当我们特别想离开家到别的城市工作闯荡时,妈妈会说:你这一走,以后成家立业都在那么远的城市,把我们二老扔在老家,你未免太自私。
有一次我在一家餐厅吃饭,看见一个女儿对着妈妈大声说:现在谁家老人不是帮自己的儿女带孩子,你现在又没什么事做,过来帮帮我又怎么了呢?你只想着自己的事儿,是不是太自私啦?
“自私”在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这样的:自,就是自我;私,就是利己。自私,就是只顾自己的利益,而无视他人、集体、社会、国家的利益。
这么说来,还真是挺严重的。
但如果是这样定义“自私”的话,那以上这些行为还真称不上自私。
因为跟人抢玩具、闯荡自己的事业、不给子女带孩子,都只是个人的选择和意愿,跟损害他人、社会、国家的利益八竿子打不着!
说孩子不与人分享,那是大人在“懒政”,不想花心思教孩子我们为什么需要与人分享,分享可以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快乐。
说子女远走他乡是自私,却不想想孩子这个时候正需要更多的生活阅历和经验作为人生积淀;而作为迟暮的老人,我们应该把注意力更多得转移到自己的生活上,过好自己的余生。、
那个一直想要妈妈照顾自己孩子的女儿,是不是该多确认一下自己养育子女的责任、和丈夫好好商量一些更好带孩子的方法,而不是吃饭的时候跟生养自己的老母亲探讨“自私”的问题。
我们大多数人都扭曲了“自私”的真正含义,我们把它变得非常狭隘,把它变成了满足自己私欲的伪道德的工具——
利用他人的善良、道德良知、和对我们的爱、对我们的恻隐之心,触发他们对我们的愧疚感和亏欠感,对他们实施道德上的绑架,以此促成自己方便、安逸、控制他人的生活欲望。
我觉得这种行为才叫真正的自私。
这种行为才真的损害了“他人的利益”。
2、往后余生,我们为什么要活得“自私”点?
一个爱自己的人,才能把自己照顾好。
大家才不会为他过多的操心,他也更能获得别人的信任,也更有余力去帮助和照顾其他人。
一个爱自己的人,才能好好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
我们时常会看到对孩子事必躬亲的妈妈,仿佛把自己整个人都消耗在了孩子身上,可孩子还是管不好,最后情绪崩溃,对孩子歇斯底里。
如果她能先做一个爱自己的人,那么她就会懂得去同情自己、安慰自己、调整自己爱孩子的方式,当自己心中有很多爱的时候,才能把多的爱分给孩子。
心理治疗师萨提亚说:爱满自溢。
一个好好爱自己、心中充满爱和能量的人,才具备爱别人的能力。
而一个不能好好爱自己,把自己全部奉献给别人的人,则会逐渐丧失自我,最后面目全非。
就比如那个退休后一直为儿子“工作”的前同事,她为什么日益消瘦、愁容满面呢?
因为她心里的爱和能量已经枯竭殆尽了,而她自己又不懂得好好爱自己。
但人又是需要爱的,为了得到爱,她唯有继续奉献,但这时候她的奉献是有条件的了:她亟待儿子家庭对她“工作”的认可和回报。
可这时她的儿子已经习惯了母亲每天的付出,丧失了报答、感恩母亲的意识,相反地他还会因为母亲做得不好的地方对她抱怨和指责。
于是这位“无私”的母亲向儿子“索爱”的战争就会时时爆发,彼此消磨和纠缠。
如果不好好爱自己,你就会变成爱的“乞讨者”,实在可怜又可悲。
3、我们为什么会被“自私”操控?
原因之一:我们从小就被内化了一种外在评价系统。
该系统的运作方式是:我们不能接受别人的负面评价;一旦被负面评价,我们就要改正,做到别人眼里的“好自我”。
所以,明明心里不舒服,也要把玩具让给小伙伴;明明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却选择了爸妈说的稳定工作待在家里;明明很想过好自己的生活却选择了为女儿带孩子;明明可以享受余生,却“被迫”成了儿子的保姆。
我们不想活成别人眼里“自私自利”的人,所以就选择牺牲自己,为他人奉献。
以此获得对方的肯定和认可。
把自我的“评价系统”交到别人手里,让别人操控我们的人生——这听起来真不怎么样!
反观我的第二位前同事,她就把对自己的“评价系统”捏在了自己手里,任由他人怎么质疑,都不动摇。
她和女儿也没有互相指责,反而还互相支持:
女儿希望妈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妈妈也相信女儿能够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在不同观念的指引下,她们养育出来的子女也很不相同:
一个还在依赖自己的母亲,一个完全可以自己照顾自己。
只有孩子真的遇到困难,对妈妈“求救”时,妈妈才会回到孩子身边给予帮助和支持。
试想如果有一天,第一位同事因为劳累生病了,再也无法照顾儿子家庭的时候,他们家中的每个人的生活势必都会受到“牵连”和“动荡”。
他们最终还是要找回属于自己的位置和责任。
被“自私”操控的原因之二:关系的边界不清。
心理学家说,人与人之间90%的矛盾都是边界不清引起的。
正因为大家都想要别人帮自己解决问题、或是抢着为别人解决问题,才导致了“各自的问题都无法真正解决,反而制造出了新问题”的局面。
我们只有“把你的问题归你,我的问题归我”——在边界分明的情形下互相尊重,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4、往后余生,请“自私”一点
往后余生,请活得“自私”一点吧,照顾好自己的身体,累了就休息一下,休息好了再去工作,因为工作永远做不完,可身体垮了一切都完了;
往后余生,请活得“自私”一点吧,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当自己大放异彩的时候,别人才会被你吸引,从而欣赏你;
往后余生,请活得“自私”一点吧,少去管他人的事,尤其是那些本应由自己面对和解决的事。
往后余生,最好的活法莫过于:带着爱,做一个“自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