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一场活动,无论规模大小,听的人有收获,那这一两个小时就花得值,好过于只是签到。某个周三的例行教研,因为电脑没电了,我也早已经没了在本上写听课笔记的习惯,拿着手机就去了。课堂已经开始,看到上课的是一位刚工作两个月的年轻老师,恍惚间,我知道原来自己早已不是那个刚毕业没多久的学生了。这位老师的风格,温温柔柔、云淡风轻,老实说我看到了一点几年前自己的样子,但是我没有她这么淡定。
观摩完这节课,大家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有:怎样上好一年级的数学课?一年级应该培养哪些习惯?怎样培养?听完大家的分享,我有一种直观的感受,问题里面的“一年级”其实不算是最主要的关键词,大家回答的其实对于每个年级都有用吧。一个习惯如果说需要在哪一个阶段养成,还不如思考这个习惯在每一个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于我自己而言,初出茅庐时认准“付出真心一定不会被辜负”这个理,只要我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就不会出错。但是这几年的工作经验让我意识到我当初的想法,其实初衷是没有错,但是也必须有技术才行。“术”与“道”缺一不可,我的实践好像是搞反了。低段时,我会常常因为在刚教了某个行为或者知识点之后就开始抱怨学生怎么不会呢?其实他们也是昨天才上了新课而已,我的需求是我上了新课,他们就要会做题,而他们的需求呢?需要老师的帮助、关注、鼓励,这是人之本能,也需要适当的约束和巩固,这是被动接受,这就是老师存在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