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概念界定
焦虑——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
恐惧:有指定对象,是有明确指向并伴有特殊回避倾向的特殊焦虑,常常伴有自主神经症状。
病理性焦虑:持续的无具体原因的感到紧张不安,或无现实依据的感到灾难、威胁或大祸临头感,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1) 焦虑障碍类型
DSM-IV 焦虑障碍:包括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无转换分离障碍,无抑郁性神经症(心境恶劣),神经衰弱。【*焦虑障碍是逻辑问题】
2)焦虑障碍共同特征
起病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病前多有易感素质和人格基础、无器质性疾病、有一定自制力、社会功能相对完好。
3) 焦虑障碍的核心症状:
• 生理:中枢神经系统警觉增高、交感神经系统反应增高。
• 心理:对危险过高评价、持续精神紧张不安、思维效率下降。
• 行为:运动性不安、难以采取现实目标指向的行为、缓解焦虑的行为。
B、 恐怖症(phobia)【恐怖性焦虑障碍】
青年及女性居多,特定恐惧症美国年患病率10%-11.3%,社恐13.3%
1)广场恐怖症(agoraphobia)——场所恐怖症
包括害怕开放的空间(如商店、剧院、车厢或机舱等)或害怕离家(或独自在家)害怕置身于人群拥挤场合以及难以逃回安全处所(多为家)。
临床表现有三个特点:
• 焦虑症状:担心在公共场所昏倒而无亲友救助,或失去自控又无法离开,伴有植物性神经激活的表现,在焦虑程度严重时出现惊恐发作(panic attacks)。
• 焦虑均在特定情境中发生:多数场合是拥挤人群,封闭场所,难以立即逃离到安全场所的地方。
• 回避行为:立即逃离恐惧情境或回避恐惧情境。
DSM-IV的诊断标准
• 对置身于某处感到焦虑,觉得难以逃脱,或感到在意外意向不到的惊恐发作时找不到帮助,典型情景有:在一群人中或正在站队;在一座桥上;在公共巴士、火车里。
• 患者设法避免这种情景,或带着痛苦忍受着,或提出要有人陪伴。
• 排除社交恐怖症、特殊恐怖症、PTSD或离别性焦虑障碍。
2)社交恐怖症(social phobias)
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具有持久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恐惧的对象可以是某个人或某些人,也可以相当泛化。多数患者起病于青少年,有自卑感和害怕别人评论自己。如恐惧自己会做出丢脸的事或表情尴尬;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张口结舌;怕吃饭时有人注视自己而丑态百出;恐惧到手抖无法写字;害怕在公共场所呕吐,回避见人。常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如焦虑、面红、心慌、震颤、出汗、尿急等;在公共厕所因恐惧而不能小便。
DSM-IV的诊断标准
• 患者多某种或多种场合有显著或持久的恐惧。在这些场合下,患者被暴露给不熟悉的人们面前或可能有人在观察或注意,害怕自己可能会作出一些使人难堪的行为或表现处焦虑症状。
• 一旦暴露于所害怕的社交场合下便引起焦虑,并可能与处境密切相关的惊恐发作。
• 患者知道自己的害怕是没有道理的。
• 患者设法回避所害怕的社交场合,否则便要忍受极度的焦虑或痛苦。
• 显著妨碍了患者的生活、工作或社交活动。
• 如存在某一种躯体情况或其他精神障碍,那么标准A的害怕与之无关。例如不是害怕口吃或帕金森。
3)特殊恐怖症(specific phobias)
指对存在或预期的某种特殊物体或情境而出现的不合理焦虑。恐惧对象有某些动物、昆虫、登高、雷电、黑暗、坐飞机、外伤或出血、锐器,以及特定的疾病等。大多数患者认为害怕是过分的,但无法控制。
焦虑障碍的病因
1)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分析理论:恐惧是对抗焦虑的一种防御反应,而焦虑产生根源于无意识的本我冲动。
2) 行为理论:
• 行为治疗的观点:恐惧反应可以经过条件反射而建立。
• 模仿学习的观点:认为恐惧反应是通过观察、模仿学习而形成的。
3) 认知理论:恐怖症的患者总是高估所害怕情境和事物的危险性,过分担心某一消极事物将会发生。(e.g.社交恐怖症:在意他人评价,自我贬低,自我挫败)
• 社交恐怖与人格,文化,处境有关。
• 完美主义,行为退缩者易发生恐怖症。
+ 心理治疗
1)注意以下几点:
• 指出这是一种心理疾病,不是器质性病变,也不是性格上的弱点。
• 向患者保证疾病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
• 告诉患者状态表现形式的特点。
• 指出药物是用以纠正生物学方面异常的一个手段,仅需暂时服用。
• 应让配偶、亲属及其对患者有重大影响的人一同参与治疗。
+ 行为治疗
1) 逐渐暴露法或系统脱敏法。
2) 冲击疗法。
3) 模仿法。治疗师做一个动作,让患者做相同的动作。
+ 认知疗法
1) 通常与行为治疗术联合使用。
• 田森疗法:让患者接受社交中的胆怯、紧张或脸红。
案例:患者是40岁的会计,10年前从外地坐火车回家途中,忧郁路途疲劳,近傍晚时突然感到心理发慌,心跳加快,随后开始感到眩晕、出汗、胸口发紧。当时唯恐心脏病发作而困在火车里。这些反应虽仅持续10分钟,但从此心有余悸,凡外出乘车时心里总是紧张,常常担心恐慌会突然发作。久而久之,恐惧心理愈发严重,初期外出时结伴上课,后来结伴依然心慌,难以自控。来就诊时,已经发展到去拥挤的购物场所,排队等后也会出现雷系的情况,而且回避这些情境。
C、 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
DSM-Ⅳ把惊恐障碍分为伴有和不伴有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临床表现为:
1) 惊恐发作——极度焦虑状态的突然出现,并通常伴有一些躯体症状和灾难临头的想法。惊恐发作常突然产生,可在任意时间和地点,没有预感。在l0分钟左右症状到达高峰。发作通常持续20一30分钟,极少超过1小时。约20%发作时有昏厥表现。
2) 其最主要的症状——极度的恐惧、濒死感、末日感。
3) 急性发作的躯体症状
• 下列症状中的4项可能突然出现:心动过速、心悸、呼吸困难、胸闷、多汗、颤抖、恶心、感到头晕、濒死恐怖、寒战或潮热感。
4)对再次出现或后果的持续关注和担心。
5)显著非适应性行为(如回避)
病因
1) 生物学因素:
• 换气过度与惊恐发作有关。换气过度可导致激活自主神经系统,导致出现类似惊恐发作表现,如眩晕,胸闷,虚弱。
• 恐惧网络:脑干蓝斑区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活性的异常可能与惊恐发作有关。
2) 心理社会因素:
• 心理分析:个体以心理防御机制对抗本我引起的焦虑,防御失败,就会出现惊恐发作。
3)行为学派:“对恐惧的恐惧” ,当人们接近发生过惊恐发作的情景时,就会担心焦虑再次出现,而害怕接近可能发生惊恐发作的情景。
4)认知行为治疗:患者对自己的躯体感受过度敏感,对这些感受做出灾难化的解释和评价, 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并最终出现惊恐发作。
治疗
+ 认知行为疗法
• 逐级暴露法或系统脱敏法。
• 认知疗法三部曲:(1)找到消极或适应不良的思维模式;(2)挑战这种消极的思维模式;(3)用积极的想法代替消极想法。
+ 药物治疗【先药物治疗,后再心理治疗】
案例:在我突然感到我不能很舒畅的呼吸时,恐慌就开始发作了。随后我开始感到眩晕、出汗,并注意到心跳加速。有时我感到恶心或好像要窒息。我手指有些麻,脚有些刺痛感。我感到很奇怪,好像我并不真的去“那里”,好像我和现实隔离了。这令我极度恐惧…尽管发作只持续了5分钟或10分钟,但干就就像症状会永久存在,而且我永远恢复不过来。
G、 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
临床表现
1) 核心特征:持续性,弥漫性的焦虑;常与其他焦虑障碍如恐怖症和惊恐障碍以及抑郁障碍相伴发。
2) 焦虑既无确定对象又无具体内容。有的患者则反复呈现不祥预感或期待性焦虑,总担心未来有什么不测的事情将要发生,终日忐忑不安。(杞人忧天)
3) 常伴有易激惹、注意集中困难、难以作决定、记忆力减退等,震颤、运动性不安、睡眠障碍、表情紧张、姿态僵硬。
4) 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如心悸、胸闷、恶心、口干、尿频、皮肤苍白、多汗等。
DSM-IV诊断标准
1) 对多种事件或活动呈现出过分的焦虑和担忧(一种提心吊胆的等待和期待),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
2) 恐慌,患者感到难以控制自己不去担忧。
3) 植物神经系统亢进(出汗、心动过速、上腹不适、头晕、呼吸急促)
4) 这种焦虑和担忧同时伴有至少如下3项
• 坐立不安或感到紧张、容易疲劳、思维难以集中或脑子一下子变得空白、易激惹、肌肉紧张、睡眠障碍
5) 排除其他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药物导致的焦虑和担忧。
6) 焦虑、担心和躯体症状造成了患者的严重痛苦,并且患者的人际交往、工作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病因
1) 生物学因素:
• 遗传:患者一级亲属中约25%,女性多于男性
2) 心理社会因素:
• 心理分析:自我与本能冲动之间无意识的冲突是GAD的根源。(本我的欲望力求表现,自我不允许这些冲动表现,导致一种弥漫性焦虑。未将焦虑转化为对某一事务的恐惧,而是泛化到一切刺激)
3)行为理论:GAD 经过条件反射而形成,但条件刺激的范围更加广泛而已。
4)认知治疗:对危险做出过度评价—功能失调性假设导致形成病理性焦虑反应
5) 童年经历,应激事件,尤其是威胁性事件
心理治疗【治疗原则:作为高复发性疾病,需全病程治疗。】
+ 精神分析疗法:主要是帮助认识到压抑的心理冲突的真正根源。
+ 行为疗法:
• 有相对明确的焦虑情境——采用系统脱敏法。
• 难以明确焦虑对象的情境——采用放松训练。
+ 人本主义疗法: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建立治疗关系,让患者达到对自我的理解和接受。
+ 认知疗法:治疗要点是改变患者对外界刺激的“危险”评价
H、 分离焦虑障碍
概述
1) 个体离开熟悉的环境或一脸对象分离时,存在与年龄不符、过度、损害行为能力的害怕或焦虑。过分担忧出现意外、不愿单独外出、害怕独处、可能有反复的噩梦。
2) 成年患病率0.9%-1.9%,儿童4%,青少年1.6%。
3) 12岁以下儿童最常见的焦虑障碍。
DSM-IV诊断标准
1) 个体于依恋对象离别时,会产生与其发育阶段不相称的、过度的害怕与恐惧(至少3种)
• 反复、过度的痛苦。
• 持续和过度担心会失去依恋对象。
• 持续过度担心会发生导致与依恋对象离别的不幸事件。
• 不愿或拒绝出门、上学、工作等。
• 反复做与离别有关的噩梦。
• 预期离别时,出现躯体性症状。
2) 儿童和青少年持续至少4周,成人持续至少6个月。
3) 引起痛苦和重要社会功能损害。
I、 选择性缄默症
指具有正常语言能力的儿童,在特定场合明显因倾诉因素导致语言能力丧失。症状持续至少一个月,对社会功能产生影响。
治疗:安排生活环境、鼓励集体活动和锻炼。适当给予抗焦虑药。
作者 | xiezj
编辑 | xiezj
(本文由xiezj原创,欢迎转发,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