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30

《道经》曾老

《道德经》的源头是《易经》,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

伏羲氏一画开天,中华民族执着于象。天像人像地像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这样说是把伏羲氏没办法讲出来的事情写了个名叫做“道”,我们不要执着于道,这句话是用来破道的。

“道”是永恒是宇宙万象是人生一切造化,道加常长就等于常道,“恒常的道理,有变的部分也有不变的部分”

【名可名非常名】首个名是名称,伏羲氏是无文字,因而没有出现道此名称。老子时代,文字较成熟,因有很多名称。“ 名是不可名的,名称一旦说出来就有很大局限性,将会受其影响”则提出常字,常加名“常名”指不会有局限性的名号,即万物的自信。“万物本体也叫形上”

“孔子讲的是人道,老子讲的是天道。他们是天人合一的合适配合”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始”开端,本源;即本来是从这里出来的。“母”是能够使万物化生的一种动力,一切的总源头叫“无”,无要产生万物就要靠有。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我们常常要站在吾的立场来想事情。有无又离不开无,就可能观察到宇宙天地如何变化的玄妙。你尝尝本已“有”就能看到宇宙万象看得见的部分的变化,无和有用的方法都叫做观。“观”不是用眼睛看,而是要透过精神来体现。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有和无”是相同的,就是名称不同而已。两者同在道里,为了区别给了不同名字。“因此两者不是对立,而是相对待”,相对待就是彼此会浮动,会迁就会变化,彼此尊重彼此包含做良性的互动。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就是因为同,所以才叫做玄妙。“玄同”站在更高层次更深入看得更广,发现其实它本来就是一样的。“玄之又玄”为何是两个,前面玄要把它破掉,后面的“玄”是用拿来否定前面那个“玄”的,意思是你认为这样是玄,实际上这是不玄的。形形色色的形象是从“众妙之门”出来的。这里讲的是“天门”天门似有似无,又有又无就是道。向内观可以看到道体之妙,向外观可以观到道用之妙。

因此第一章:1.  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2.常,恒常,不能常常变动  3.名,只是个名号,不可靠的不要太相信    4.无和有,

5.“同”

有和无是相通的,老子在第2章就要把“有”破掉,因一般人的痛苦都来源于有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美和丑是必然存在的,不能否定他。每个人对美丑的标准不同,这才是自然现象。若是给它下了定论,就糟糕了。我们不要有固定的标准,而不是在否定美更丑,因为不切实际。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不善”指不好的行为或是为善,并不一定是恶,千万不要对立。(不要受“名”的影响)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有和无是道的一部分它不对立;难和易是比较关系,有难才有易,反之;长和短高和低也是比较关系;音和声,声音要调和,不能太刺耳,前和后是相辅相成的。“所以美丑善恶都是比较出来的”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孔子讲“圣人”是有名号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而老子是从来不提名号,不是看不起。而是把这些圣人放在现在的时代,也不能够按照他们的方法再做一遍,于是便不执着于他们的名号。“老子知道名不可名”因此他的圣人有两个原则: 1.处无为之事(你要做事,所有的事情必须不能违反自然规律)2.行不言之教(身体力行,你要教谁,就用你自己的行动去教他)言教不如身教,若是你身教他还看不懂,那就是他的事情了,人都是自作自受的。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辞”推辞,万物都在产生,都在发展,可是道从来不推辞。“道”生万物,重来,不离开万物,也不抛弃万物。“对道来说没有弃物,也没有宝贝,皆是一视同仁。生老万物而不会占有它们,道可以永远的一直生,就是因为生而不有。也从不因为生老万物,而自吹自雷,说我有多能干,这些都是我的才能。天都没有说他能干,你作为一个人凭什么说你能干呢?“功成而不自居”生好,为好,都是自然而然的,道都没有认为这是他的功劳。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不去”就是不朽。“因为你不居功劳,不认为自己厉害,所以你永远都有功劳”你越是处处要功劳,越是处处争取这个那个,越是所有的人都会打击你,总想把你的功劳去掉,甚至把你踩到深渊。

人群社会为什么会这么乱?

“名与利”人人争夺名利,最后会失掉本心,越来越乱。

“欲和知”欲望太多知识太多,也不是一件好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万物得一以生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为什么世界上的万物会生生不息?一鲸落而万物生,鲸鱼的死去是生命的离...
    陆颜阅读 1,865评论 0 0
  • 《传习录》拾遗(八) 【十五】读书的目的是培养心体 先生曰:“凡看书,培养自家心体。他说得不好处,我这里用得着,俱...
    净心斋阅读 4,533评论 0 1
  • 《传习录》拾遗(九) 【十八】激流勇进,功夫方能精进 先生用功,到人情事变极难处时,见其愈觉精神。向在洪都处张、许...
    净心斋阅读 3,211评论 0 1
  • 在乎 耳边,我听见太多悲伤的声音。而我,只能用力捂住耳朵。我不愿听到他们说悲秋伤春,不愿听到他们说漠视自己的生命。...
    b45b55cbc374阅读 715评论 0 0
  • 《传习录》拾遗(七) 【十三】年少多轻狂,回头已沧桑 先生初登第时,上《边务八事》,世艳称之。晚年有以为问者,先生...
    净心斋阅读 4,28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