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育即成长
1、成长的条件
少年强则国强,当下的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主要成员,未来社会的性质取决与当下给及他们的活动指导,所以社会指导在青少年活动中起着决定作用,也决定社会的未来。这是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成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未成熟状态有成长的可能性,存在着一种潜力即发展的能力。未成熟状态指一种积极的潜力或能力——向前成长的力量。
未成熟状态的两种特征:依赖和可塑性。
没有依赖,发展永远不会发生,依赖伴随着能力的成长,但不是寄人篱下的寄生状态。
儿童灵活、敏感,对周围的人的态度和行为可以产生共情,很少成年人能把这种能力保持下来。
可塑性是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从经验中保持可以用来对付以后情境中的困难的力量,可塑性是以从前经验的结果为基础,改变自己行为的力量,就是发展各种倾向的力量。没有这种力量,获得习惯是不可能的。
人类学习一种动作,能够发展许多方法,应用到其他情境,从而开辟继续前进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人类养成学习的习惯,他学会怎样学习。
延长婴儿的重要意义是促进社会进步:依赖他人和从事学习的小孩需要成人更多的教养和抚爱,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必然会养成慈爱和体谅照顾别人的习惯。这种对别人幸福的建设性的兴趣是公共生活所必须的,这种道德发展的需求,会影响理智的行为活动,激发对未来的远见和对未来的计划。
2、习惯是成长的表现
习惯的主要特征:习惯是一种执行的技能,或工作的效率,就是利用自然环境以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习惯通过控制动作而主动地控制环境。
习惯还指培养理智和情感的倾向。习惯的智力因素使习惯和各种不同的灵活运用的关系固定下来,因而也就和成长发生关系。
习惯和智力脱离到一定程度,这种习惯变成呆板的动作的方法,或者变成奴役我们的动作方法。常规习惯就是不加思考的习惯,它控制我们而不是我们控制他们,这是抹杀可塑性的习惯(比如随口脏话等)。如果我们采取近视的方法,求助于机械的常规和反复的练习获得习惯的外表效率,没有思维的动作技能,那就是蓄意束缚生长。比如题海战术。
3、发展概念的教育意义
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成长,就是生活。
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重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
教育并不是为了某种单纯刻板的学习过去人给我们的东西,也不是为了要让社会很稳定的持续现状,因为社会要生存下去必然会不断面对新的挑战,教育应该是让一个被教育的人懂得怎么样一步一步前进,适应一代一代的变化。
教育的目的时要使人继续受教育,或可说学习的目的与从学习中得到的报偿是继续成长的能力,所以我们探寻教育的目的时不是跑到教育过程以外去找,不是把教育当作为那个目的效劳,我们的整个概念不容许这么做,我们要注意的是目的就在于过程之内,与目的定在过程以外的截然不同,后者会出现一定是因为社会关系不能平等的保持均衡,在社会关系不平等的情况下,群体中的一部分人的目标会受外力左右,这些人的目标不再是从他们本身经验的自由成长而产生,名义上虽是他们的目标,其实是别人遂愿的手段。
保存儿童的天性,但是阻止他扰乱、和胡闹,用知识把儿童天性武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