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州市市区向西北方向沿红旗渠边驱车约一小时,便进入了连绵起伏的太行山中。在这大山深处,隐匿着一座被众山环抱的小村,那是我童年生活的摇篮,承载着我童年最甜美的回忆。
村里有多棵梨树,而我家的三棵最为耀眼,老屋前东边的那棵最大,粗壮的树干,一个人伸开双臂很难抱住,小院里碾盘旁边的那棵居中,院边岸下的稍小。三棵梨树相距不远,有些枝叶甚至能在空中相连,粗壮的枝干宛如岁月的臂膀,向着天空有力地伸展着。粗糙而斑驳的树皮,恰似古老的史书,记录着时光的流转与变迁。树干上的每一道纹路都保留着时光的痕迹,犹如岁月沉淀下的丰碑,镌刻着往昔的风雨与故事。三棵梨树宛如三位忠实而沉默的守护者,静静伫立在我家岁月的庭院中。
当春日的第一缕微风轻轻拂过,沉睡了一冬的梨树便缓缓苏醒,像是被大自然的妙手轻轻点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层层叠叠地花朵挂满枝头,洁白如雪的梨花竞相绽放,白得纯粹,白得耀眼,白得冰清玉洁,不染一丝尘埃。微风徐来,花瓣纷纷扬扬地飘落,洒下一地的诗意与芬芳,似云似雾,如梦如幻,点缀上粉红色的桃花,淡黄色的杏花,整个村庄长时间都弥漫着淡雅的清香。
到了秋天,梨子成熟,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像是大自然馈赠的丰厚礼物。那些梨子,硕大饱满,其中个儿特别大的梨中翘楚,常常被我们村里人称为“半斤酥”,光是瞧着那圆润的身形,便让人垂涎欲滴。轻轻咬上一口,甘甜的汁水瞬间在口腔中四溢开来,如同一股清泉流过,每一次咀嚼都是味蕾的一场盛大狂欢,那滋味,甜透了整个秋天,也甜进了我童年的记忆深处。
小时候,父亲总是带着些许感慨向我诉说昔日的艰难岁月。那时家里经济拮据,父亲还小,奶奶腿脚不便,每至八月十五梨子成熟之际,姑父便会不辞辛劳地赶来帮忙采摘。父亲和姑父用那坚实的钩担挑起装满梨子的篮子或篓子,步伐坚定地前往镇上售卖,用来换取必须的生活用品,他们头顶着炽热的骄阳,脚下是坑坑洼洼的山间崎岖小路,期间还要穿越一段修在悬崖峭壁上的曲折小道,来回三十余里的路程,每一步都印刻着生活的艰辛与对未来的期许。那沉甸甸的梨子,不仅仅是果实,更是一家人生活的寄托与支撑,它们承载着生活的重量,孕育着对未来的憧憬。
时光的车轮不断前行,上世纪80年代初,6米多宽的公路蜿蜒着伸进村里,打破了村庄的宁静与闭塞。2005年,感谢党的村村通工程,村里公路得以全面硬化,路面更平整,行车更安全,出行更加方便了。2013年,我们的小村更是迎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6月,被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为首批省级传统村落,同年8月又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为中国第二批传统村落。土路街道铺上了水泥封边的小石板,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曾经静谧的山村逐渐热闹了起来,现在村里经常长期居住着知名画家和高校的美术教授,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学生和画家背着画板、怀揣着对艺术的热爱来村里写生画画。有一年梨子成熟时,父亲怀着质朴的热情摘下梨子在村里售卖,五毛钱一个,那些年轻的小画家们看到水灵灵的梨子,纷纷围拢过来争相购买。当他们品尝到这价格低廉却美味无比的梨子时,脸上洋溢着惊喜与满足的神情,有的孩子甚至情不自禁地连连拱手向父亲致谢,激动的父亲马上再送上一个,那声声真挚的感谢如同春日里的暖阳,照进了父亲的心田,让父亲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眼中满是包括受到尊重在内的自豪与由衷的喜悦。
如今,村里的大部分人都在市里的喧嚣与繁华中徘徊忙碌,但我们的心却常常不由自主地飘回那故乡的小村,留恋故土的老人们,常常在天气暖和时回村居住,守护着这片生养他们的故土。包括我家那三棵梨树在内的全村梨树,依然年复一年地开花结果,然而大部分梨子已不再被摘下售卖,而是随着季节的更迭,在枝头自然地生长、成熟、掉落,最终回归大地的怀抱,化作春泥,滋养着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