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1
一位老人住房后窗有一块空地,从某一天开始你,几个孩子看上了这个地方,在这里玩各种游戏,老人的休息没法保证了。
老人开窗热情地向孩子们打招呼,说:“欢迎你们来我这里玩,你们在这里玩给我带来了欢乐,你们每天都过来好不好?每天都来的话,我给你们十块钱。”小朋友们一听,过来玩还有钱给,太好了,高兴地答应了。
第二天,老人对孩子们说:“我最近经济有些紧张,感觉十块钱有些多,我减少一点吧,每天五块。”孩子们有些不高兴了,但是还是在这里玩了一天。
第三天,老人又说:“孩子们,不好意思,我实在没钱了,这样吧,我每天给你们一块钱吧。”
孩子们一听,不干了:“原来给十块,现在给一块!我们不哄老头子玩了。”于是一哄而散,再也不过来这里玩耍了。
老人看着恢复了往日清静的窗外,意味深长地笑了。
得到:
欲取先予,这样的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故事中的老人,如果出去训斥孩子让他们不要在这里玩,显然是理由不足的,还有失风度。如果好言相劝呢,有可能不管用,说不定还会激起孩子们的逆反心理,来这里更勤,或者玩得更加兴奋。
对于孩子们来说,好玩是孩子们的天性,这里有一个好地方,劝说也可能会起作用,但是需要孩子们做出让步,这种感觉无论对孩子们来说,还是对老人来说,都是亏欠的。老人亏欠了人情,孩子勉强接受了,会有委屈。
老人采用这种欲取先予的方式,自己付出了些许的金钱,让孩子们在这里玩耍这事,当成了一项交易,在感觉交易不划算的时候,孩子自动从交易中退出了。表面上看是交易无法进行下去了,双方都没有损失,但是老人不愿意孩子们在他的窗下玩闹这一点的目的实现了。
我查了一下,欲取先予这个词最早出自《老子》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战国策·魏策一》《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周书》:”将欲取之,必姑予之。”
这是有社会心理学知识在里面的。在商业上,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可以设计利用这种策略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其实,在实践中也有相反的事例。说,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时候,哥伦布等探险者在南美洲发现了土豆,把它带回了欧洲,欧洲人把它作为观赏植物。又因为圣经中没有土豆的记载,很多人认为土豆是一种不祥的东西,绝对不能吃。
后来因为战争和粮食歉收,导致食物短缺。土豆对生长条件要求不高,产量大、食用方便,普鲁士率先下令推动土豆种植和食用,但收效甚微。后来,有人出了个主意,政府出了个布告,只允许王宫种植、食用土豆。结果,这反倒激起了人们种植食用的兴趣,让土豆迅速在欧洲传播开来,极大缓解了粮食短缺造成的饥荒。现在欧洲美洲的土豆品种达到100多种。
这算不算另一种意义上的“欲取先予”?
故事2
小明小李既是同事又是好友,单位早餐每人供应一个鸡蛋,小明不太喜欢吃鸡蛋,就把鸡蛋给了小李。
有一天早餐的时候,小张也过来一起吃饭,小明顺手把鸡蛋给了小张。
小李一看,勃然变色,生气地站起身来走了。
得到:
有些事情,尽管不是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如果这个人做时间长了,有人把这事当成了惯例和日常,享受恩惠的人就会把这当成应该的了,一旦不继续给予,就会反目。
所以,在听到看到有些人做不是自己份内的事情,也不是公益的时候,我就会劝这样的人:“事情得按照事情本来的样子去做。尽管你天天做,但这是不是你的义务,不是你的义务,也不是公益,你就不能再去做。不能形成惯例,一旦形成惯例,这就会成了你的义务。”
这个故事,我们可能会觉得小李是不对的,可是如果我们无法改变小李的情况下,小明是不是也可以适当注意一下?在把早餐鸡蛋给小李这事让小李觉得本来应该之前,做一些改变,不让他形成这种观念,是不是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形了。
其实,我们该做什么做什么,该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不让有的人产生非分的想法与渴求,是可以让这个世界运行起来更顺畅的。
圣经上有句话,我觉得说的太好了,“各从其类”,该怎么样就怎么样,那才是“it was good”。
故事3
调查人员调查相邻两个小吃摊,服务都很好,小吃都很受欢迎,生意都很红火,但其中一个小吃摊的鸡蛋比另一个多卖出两倍还多。
经过观察,调查人员发现,卖蛋少的那家,在顾客挑选好了其他食物以后,是这么问的:“要不要鸡蛋?”结果一半以上的顾客选择了要鸡蛋,另一部分顾客选择不要。
卖蛋多的那家,是这么问的:“要一个蛋还是两个?”结果有一小部分顾客要了两个蛋,多数顾客只要了一个蛋,没要鸡蛋的很少很少。
得到:
在“要鸡蛋”这个问题上,顾客有两个选择,一是“要不要”,二是“要几个”。
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卖蛋多的这家,在询问中,隐含了一个前提,那就是所有顾客都是要鸡蛋的,区别在于一个还是两个。这家店主没有给顾客进行第一个选择的权利与机会,而是直接替顾客选择了“要”,让顾客直接进入了第二个选择:“要几个”。
很多顾客直接就顺着店主的思路跟过去了,还根本没觉得被强迫,至少选择一个蛋成了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在这家店,如果顾客选择不要鸡蛋,那他只有自己向店主提出来。
而第一个店主,完全尊重了顾客的自主权,直接把“要不要”、“要几个”的选择权全部端给了顾客,他甚至只是问了顾客“要不要”,回答不要的顾客,店主根本没机会、没可能去问第二个选择“要几个”。
对于回答要的顾客,他替顾客做了选择,“要一个”。如果顾客选择要两个,需要顾客自己提出来。
同是两个选择,一个店主隐藏了第一个选择,默认顾客选择“要”。他直接把第二个选择抛给了顾客。另一个店主把第一个选择交给了顾客,隐藏了第二个选择,默认要蛋的顾客只要一个蛋。两相比较,高下立判。
关键在于,多卖蛋的店,让更多的顾客们早晨吃上一个鸡蛋,一般人都可以承受的起。这样做,顾客既满足了营养需求,又可以压饿,店主还扩大了营业额,多赚了钱。貌似顾客被“套路”了,但这个套路让多方受益了。
这样的商业“套路”,可以多来一点。
【与故事2差不多的一个故事,我把它录在这里吧】
一个小伙上班路上要经过一个乞丐面前,每次都给他两块钱。
突然有一天小伙只给了乞丐一块钱。
乞丐很愕然,问:“怎么变成一块了?”小伙说:“最近恋爱了,手头有点紧。”
乞丐一听,火了:“你这人怎么这样,竟然用我的钱去养女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