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第三层,又是引用孔子的原话,通过孔子的自谦、自责或者说是自勉,来具体阐释什么是“恕道”,即“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意思是说,“中庸之道有四项,我孔丘连一项也没能做到:作为儿子应该对父亲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臣民应该对君王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弟弟应该对哥哥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朋友应该先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
孔子反省自己的四件事,就是四种人际关系,这是用五伦之中的四伦,来代表五伦,也就是所有的人际关系。子事父、臣事君、弟事兄以及朋友相交,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伦理,看似平常,实则不然。这种人伦道德的责任,是永无止境的,即使尽心尽力去做,也很难做到完美无缺。孔子的反思,既是他自己内心的感受,也是勉励自己要尽力而为。这是暗示我们:落实中庸的具体操作办法就是,处理所有的事情,都应该本着恕道出发,都要“反求诸己”,“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在自己身上找办法。
接着说: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zào)尔?”《中庸》到这里才出现了“庸”,前面都是谈“中”。“庸”就是平常。“慥慥”是忠厚诚实的样子。意思是说:日常生活小事都要忠恕而行,平日的言语要努力谨慎。德行实践中有不足之处,不敢不勉励自己努力;言谈不敢放肆而无所顾忌。说话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符合自己说过的话。君子怎么能不忠厚诚实呢?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子思子把行放在前面,把言语放在后面,更强调了修身实践中,行动更重要。告诉我们儒家的修身方式是什么,《大学》仅告诉我们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没有说怎么修。《中庸》告诉我们,就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即“道不远人”,这就是“中庸”的用,方法就是时时贯彻“忠恕”这个一以贯之之道。“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是对前面八个字的补充,怎样做?及时反思反省,及时改正“不贰过”,这是儒家“反求诸己”“三省吾身”修身思想的体现。再加上“有余不敢尽”,告诉我们修身无止境。颜回也只能“三月不违仁”,其他人就只能“日月至焉而已矣”,所以要时时处处“言顾行,行顾言”,就是你说话要顾及行动,行动要顾及你说过的话。这六个字是对这一段话的总结,也是儒家修身的自我检测方法和手段,也是反思的方法。《中庸》不仅教我们怎样修身,还告诉我们怎么样自己对自己的修行程度进行检测。“君子胡不慥慥尔”,是一句感叹,君子怎么能不这样诚恳笃敬呢?
《中庸》就是这样,像九连环一样,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教给我们修身的具体方法。时间关系,下面的就简单一些,大家可以参考这个方法去体悟。
[if !supportLists]第十四章,[endif]集中论述君子素位而行的修身方法: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也是平常,跟“庸”意思差不多,但“素”有日常状态的意思。“位”就是位置、地位,即生存状态。意思是说:“君子按照现在所处的地位和状态,来决定怎么行动,不追求这之外的东西。”这句话又是总纲,紧接着前面的“庸德之行,庸言之谨”和“言顾行,行顾言”,来讲如何能做到呢?这句话是的基本原则。接下来就举例说明,什么叫“素位而行”。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这几句具体解释“素其位而行”。意思是说:“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举了四个例子,三个层面来讲人生理念:前二者是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方面说,第三个是从文化风俗、社会习惯讲,第四个是从人生遭遇上说。最后“无入而不自得”,是总结,要做到上述四点所需要的关键因素,就是你的心态,要像颜回“箪食瓢饮”那样,根据自己的生存状态,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快乐,保持一种喜乐平和的心态。这是日常生活该怎样做,下面就讲还要去加强自身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