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下课铃响,同学们拥入食堂。我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等同学们打完饭,我就可以去了。
我只有饭票,是从家里拿的大米到学校兑换的。
学校食堂的菜,素的一份一角钱,荤的二角。
每天只须一角,但父亲去世早,母亲是农民,别说一角,一分都难。菜票,只有羡慕的份。
第一次去打饭,食堂的阿姨问,菜票呢?
我慌慌张张:不,不,只打饭⋯⋯
那时有了少年的羞涩与尊严,红着脸拿着饭落荒而逃。
找个没人的地,吞咽着干拌米饭,有的吃其实很不错了。
如此几次。一天,食堂阿姨在给我打完米饭后,顺手给饭盒里添了一勺青菜。
是阿姨弄错了,还是有意为之。我有点小惊讶,迅速离开了食堂。
饭配上菜,才有滋味。我吃到了在学校最好的一次中饭。正在长身体的时候,我需要一勺菜,也需要同情。
连续几天,阿姨若无其事给我的饭盒里添一勺菜,我诚惶诚恐地接受着,有时小声地说句“谢谢”。
为了报答阿姨的好,我从家里扛了30斤米,偷偷送到阿姨家里,没想到被当场拒绝了。
初中三年,几乎每天中午都会得到阿姨的一勺菜。有时,甚至是一勺荤菜。
后来我上高中,当兵,提干,去了大城市。我常想起食堂的阿姨,想起那一勺菜,想起初中学习时光。
我曾不止一次想要回去看看,可始终没有成行。有时用其他一些事找借口,比如报效国家,这是大义,感恩的事留在以后吧!
终于,我回去了,回到家乡。很意外,原来的学校已经不在了,阿姨也搬离住址,杳无音讯。
惆怅、失落、愧疚,我没有别的奢求,只求找到阿姨。我寻遍县城每一个角落,仍一无所获。
冥冥中有老天相助,在一次校友聚会上,我意外地得知了阿姨的消息。大家兴致盎然地聊起初中生活,有同学说,食堂的阿姨真好,每次给他打菜都份量很足。有校友说阿姨是个善良的人,偷偷给吃不起菜的学生添菜,事后从自个工资里给学校交。正当大家聊着阿姨的好心肠时,有人却说阿姨已于几年前因病离世了。
我静静的听着大家的话,不等聚会结束,独自一人静静的离开了。
在我的人生履历中,接受过许多帮助,那一勺菜的恩情,却是最温暖最动人的一段。从那时起,善良、助人、感恩等元素就开始注入生命里,为自己以后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和如何做人打下了清晰的底色。
离开家乡那天,我准备了烧纸、香烛、生鲜鱼肉等供品,按老家的风俗去墓地祭定阿姨。
站在阿姨的墓碑前,她的恩情让我感慨不已。
现在国家富强了,穷困学生都得到了“三免一补”,学生不仅吃得饱,还能吃得好,爱心温暖着每一个家庭困难的学生,这正是您的心愿啊!
我个人的物质条件也好了,像阿姨一样行善助人,这是我余生里一项独特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