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读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费了很多周折,因为非常不习惯也不喜欢刘氏的叙事风格和语言特点。明明一句话可以说请的意思,非得用一大段来啰哩啰嗦地叙述,当时我真以为这是作家在凑字数赚稿费,在显摆自己的语言功底。
可是最近我不这么看了。我从刘氏的小说里读到就了这样一个观念,即一个人千辛万苦要找一个可以肆无忌惮地无所顾忌地谈天说地、臧否人物的人,找一个可以倾诉衷肠的人,实在是太难了。这不,我刚遇到一个忧心忡忡的少年。
这是一个十六岁的高二男生,阳光帅气,酷爱绘画和读书,在一所重点高中的理科班读书。最近他愁眉不展,我和他一聊才知道是因为和父母沟通不畅。父母担心他看那些‘’乱七八糟的书"(父母语)会影响他的学习,而他认为不影响。双方由此产生了矛盾。
我对他说,你和你的父母中其中的一个,还有其他比如爷爷奶奶中谁可以畅所欲言,他说几乎没有,没有可以无所保留地交谈的人,每次和他们说话,总是害怕他们不高兴会生气,所以总是不敢全都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是一个十六岁的大孩子说的心里话。我觉得孩子有这种典型的讨好型人格,问题的根源在孩子的父母长辈,他生活在这样一个缺乏民主氛围的家庭里,以至于现在孩子想找一个可以说说心里话的人都找不到。
但他同时又有自己的想法,这想法得不到家长的认同,他因此很痛苦纠结。一面是父母的担心,一面是自己的喜好。我跟他说这事首先不能怪罪父母,父母的担心没有错,他们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你要体谅他们。但同时要有行动,来证明自己也没有错。
父母担心什么?担心因为看所谓的闲书而影响你成绩排名的倒退,担心你的前途。你要做的是在坚持自己的爱好的同时,努力不让成绩排名倒退,处理好读书与提高成绩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来,父母的担心会减少,而你的爱好也不受影响。
另一个角度上看,需要慢慢改变父母的观念,虽然这很难。读所谓的闲书与提高成绩并不矛盾,谁知道天上哪片云彩会下雨呢?只有在广泛读书的基础上,人的思想才能萌生出更好的判断,人也才能做出更合适更理性的选择。父母要改变观念,除非他们愿意走出几十年来所形成的固有的思想牢笼,放下执念,接受挑战,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路,审视现实生活。
要找一个可以好好对话的人,这人首先得与自己处在同一频道,有相同的价值观,有一致的是非标准。否则,再好的关系,遇到关键问题有分歧时,交流双方依然坐不到一张桌子旁,因为冰炭不同炉,用刘氏的口吻说就叫"说不着‘’。纵使亲人之间,也是你不知我的痛,我不懂你的心。
我想对我的小朋友说,生活才刚刚拉开大幕,先努力做好自己,博览群书,精进学业,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父母亲人终会接受的你的所作所为,你也会找到更多志趣相投,可以好好说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