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我侄儿,一个情境总会反复地出现:我三岁半的侄儿,一把推倒我两岁的女儿,我又一次愤怒地吼他,责骂他:“你又打妹妹,说了你多少次了!你还打!你就管不住自己的手?!你看把妹妹弄哭没?!” 他着急地说:“是她抢走了我的树枝。”我赶紧抱起受到惊吓的女儿,安慰她。当我再用狠狠的眼神看我侄儿的时候,发现他一直低垂眼皮,手足无措,躲着我的目光,只敢偷偷地瞄我。我生气地抱着女儿往家走,他在后面跟着,一句话不说。
伴随着这个情境不断的出现,我对侄儿的愧疚感、心疼感,也越来越深。
现在看来,我当时完全可以做到一只胳膊抱着我女儿,另一只胳膊抱着我侄儿,温和地告诉他:姑姑相信他肯定不会无缘无故推倒妹妹;问他:“你推倒妹妹了,妹妹哭了,你是什么感受?你身体哪个部位感受最强烈,最不舒服…...你觉得我们现在做点什么能安慰妹妹。 ”
我不需要去责骂他,因为他的身体已经告诉我:他已经很内疚了。虽然他才三岁,但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尊需求,有判断力、有自控力、道德感——虽然他们尚在成长中。内疚感会驱动他调整和改进行为,激发他的道歉等行动。他正在成长的大脑需要的是大人对他的信任、帮助和给予充足的时间,而我的责骂只会触发他的大脑杏仁核发出危险警报,所有的能量都在为生存战斗,何谈大脑建设。
而且孩子最初的保护自己的方式,就是动手啊—那是他尚在发育的理性大脑无法控制的事情。打人的行为是在基因里,是他自然而然的行动,是他大脑觉得自己的边界受侵犯,要捍卫自己的自动反应。这个反应来的如此之快,很多我们的成年人都无法意识到、更无法控制这样的攻击性行为,何况一个三岁孩子。我不是也是这样的吗?自己的孩子受到了伤害,我的愤怒让我直接攻击我侄儿。
我侄儿推倒妹妹后,妹妹哇哇大哭,他第一反应也许就是:“哎呀,糟糕,我又没控制住,姑姑又要凶我了,又不爱我了!”
“可是妹妹就是抢走了我的东西,我就要拿回来!我没有错啊!姑姑为什么认为我拿回自己的玩具是错误的呢?难道我不该保护自己的玩具?”
“姑姑现在的样子,好可怕啊。妈妈在哪里,奶奶在哪里,我该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
我为什么那个时候要选择责骂我侄儿呢? 我想我不是“选择”,因为我完全没有任何主动权,我是在潜意识控制下被动做出的行为。有一句话对我非常触动,是我育儿的警示良言:“我们和父母的互动方式,会内化成我们和下一代的互动方式。”我想我已经把代际痛苦,无意识地传给了孩子。小时候,每当我跟其他孩子打架,我能得到的就是我妈如愤怒狮子一般的吼骂,用手锤,用扫把打,用脚踹,用针扎。虽然我对孩子没有此般强烈的肢体惩罚,但我对孩子在冲突的反应上,显然是和我妈一致的。
如果我当时能告诉我侄儿:“做错了事情的你,姑姑也爱”,给足他安全感,他就能把所有的能量用在构建他小小的理性大脑,找到更好的方式来处理和妹妹的冲突。我如果能早点做到该多好!
“对不起,宝贝。姑姑也是第一次当你的姑姑,当妹妹的妈妈,我也和你一样,会有很多事情做不好,但是我们还是在不断地在失败和挫折中寻找爱彼此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