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穿插讲述罹患黑色素瘤生命进入倒计时的治疗师朱利亚斯回访多年前“治疗失败”的病人菲利普并邀请他进入自己团体治疗的故事以及叔本华的生平。在最后的章节,朱利亚斯在最后一次团体治疗之前离世,叔本华也安详地离世了。
我一直对于哲学很难理解,觉得是有些飘渺的东西,从读《当尼采哭泣》时才对哲学有新的认识,也或许在学习心理学之后,对于一些人生课题有所了解感悟,懵懵懂懂的开始理解。通过本书的阅读,对于叔本华有所了解,如果我周围有这样一个人,我一定会讨厌得不行,的确在读到他描述女人的言论时就写想法开骂了,一个人的智慧是作为人的一方面,人格又是另一方面。必须得承认他有一定的真知灼见,对于心理学还有存在主义心理治疗都有积极影响,但就人格来说,这个人毫无魅力可言。两相对比,尼采可爱多了。如同后记里所说,作者的灵感就来自于如果叔本华接受团体治疗会怎么样,所以读到最后,原本对于叔本华的讨厌,变成同情,他那个时代还没有心理学,他只能默默承受自己的问题,用遗世独立的态度去保护自己。虽然我对于乔安娜保持和叔本华的距离表示赞同,乔安娜获得独立自主的生活也是不容易,海因里希不是好丈夫也不是好父亲,但对于叔本华来说,无疑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他本可以不成长成一个孤僻的怪人的。
团体治疗的故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菲利普无疑是这条故事线的主旋律,菲利普是叔本华再现,在团体治疗后他终于撕开叔本华的面具以真实的自己去面对大家,算是皆大欢喜。在团体治疗中开诚布公讨论了孤独和死亡,契合存在主义心理学定义的人生主题,也用文学的方式让我更加了解团体治疗以及其中的动力作用。天呐我之前在精神病院做的团体都是什么呀,或许精神病人和普通心理疾病也不一样,总之要做好团体治疗真的太难了!
以为读完了,最后又出现了鲍勃的故事,体现了对于像经历纳粹这种时代悲剧的人来说,心理治疗的意义。最后这段写得太好太精彩了,完全有种跟着紧张和激动的心情,也让人感觉到沉重,不禁想起张纯如那本《南京大屠杀》,当时读的时候也有类似感觉。和平真的好不容易,一想到历史就是个车轮,珍惜现在拥有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