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中了东野圭吾老爷爷的毒,晚饭只要有时间都会重温一部他的动画作品,从目前看过的《风之谷》、《幽灵公主》、《猫的报恩》、《哈尔的移动城堡》等等几部来看,不管是倡导环境保护的,还是爱护动物的,亦或爱自己的或者青春的爱情题材的,都离不开一个爱字,所有的问题在爱面前都可以迎刃而解,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大到用爱解决不了。
最近也一直在听张德芬老师的课程,德芬老师也是这样讲的,人与人之间的所有的问题和冲突都没有大到用爱解决不了的,尤其在亲密关系中更是这样。
我们一生,都在追寻爱与被爱。都在各种各式的关系中,找寻自我价值,寻求归属感和安全感。
对于很多已经结婚的人来说,普遍认为婚姻是两个人的事。只有双方都付出努力,才能变得更好。
如果你也是和我一样的想法,那真是大错特错。因为即便你一个人付出了100%的努力,那么也只能起到50%的效果。
所以我们在内的很多人,就会对婚姻表示特别绝望。因为无论你再怎么努力也没用。因为对方没有改变。我们希望对方和我们同频,用同样程度的努力。实际上其实对方也有在努力,只是双方努力的方向可能不一样。
那一个人为什么想要谈恋爱呢?一切行为背后的动机都来自于自我的需求。而需求的根本是因为在童年的时候没有得到归属感和没有确认自己的重要性。所以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安全感和自我价值。
看到有个搞笑的段子说,一见钟情只不过是见色起意。日久生情只是权衡利弊。
亲密关系会经历四个阶段:
①月晕现象,就是觉得对方是自己一直想找的人,各方面都很棒。
②幻灭阶段,美好已经过去,感觉对方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和要求。
③内省阶段,由外到内对自我的审视,向内生长,找寻问题答案。
④启示阶段,明白任何的改造于事无补,唯爱是所有关系的源泉。
张德芬老师有句名言: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其实所有的亲密关系,要解决的都是自身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学会向内成长,寻找源动力,那么我们就能更快拥有理想的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是没有公式的,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没有哪一种方法可以适用于所有人。不过,虽然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但还是有一些原则是共通的。
如果逐条检视这些原则,你可能会像我一样,发现自己在遇到问题时经常犯的大错误:
1. 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问题的框架
卡尔﹒荣格常说,问题不能被解决,但人可以成长而跳脱问题。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也有类似的观点——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问题的框架。扮演拯救者的时候,你以为自己可以想出办法来解决所有的问题,但事实上,拯救者本身也是问题的一部分。因为这样,所以你会相信世界上真的有受害者,他们如果得不到帮助(包括经常聆听我们祈祷的“神”),就没办法突破自身所受的限制。这等于否认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可能性——每个人的心中都拥有他们所需要的所有事物。
其次,拯救者只不过是受害者所创造出来的人物。创造拯救者的目的,是为了逃避痛苦、感觉自己很重要,以及得到“正面”的感觉。拯救者的存在,恰好能与迫害者及受害者的负面特性产生互补的作用。所以,拯救者是为了应付问题才产生的,因此他永远只是问题的一部分。他会四处寻求答案,但他能仰赖的只有旧的“知识”,所以他依赖的是过去,而不是当下的决断。
2. 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经验。
你也许已经注意到了,每次妥善地解决问题之后,你都能学到一些重要的东西,生活也变得更丰富了。也许你变得更自信、更聪明,学会相信生命,或是发现了自己的一项天赋。如果你没有得到(或不懂得珍惜)一份礼物或宝贵的经验,往往是因为这个问题让你失去的事物,是你不肯放弃的(这种现象最常见于失去了至亲的人身上)。
在解决问题、得到礼物或经验之后,我了解到,生活中出现危机的原因,其实是因为灵魂要发放礼物或经验。每当灵魂向它的目标迈进一步,危机就会发生。至于灵魂的这一步所造成的痛苦会有多深,完全视我愿不愿意降服而定。如果问题会让我失去些什么,而我却不愿意放弃,那么我就会与问题对抗;而与问题对抗,就会耽搁我得到灵魂赠礼的时间。如果事情这样发展,那么我就只得受苦了。
3. 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
如果你觉得伴侣在迫害你,不管是用攻击、批评、责怪、嘲讽或其他的方式,那么请仔细地聆听伴侣对你说的话,有什么是你心里的批评家没有说过的吗?如果伴侣是拯救者,那么他/她给你的忠告,有什么不是这么多年以来你没有告诉过自己而又拒绝了的吗?而如果伴侣扮演的是受害者的角色,那么你难道不觉得对方和你自己——即使是很久以前的、早已被遗忘的小时候的你——很像吗?是不是你无法接受的那一部分自己,在很久以前被你埋葬,现在却反映在伴侣的身上呢?
在所有挑战中,“受害者监牢”的三个层面都会存在。人们会扮演你戏剧三角形中的角色,这反映出由你的心智所创造的陷阱。有时候你会扮演迫害者,用理直气壮的愤怒来攻击伴侣。有时候你会分饰拯救者和迫害者两角,试着用“野蛮的爱”把你的受害者伴侣从困境中解救出来。或者你也可能扮演拯救者,尽一切力量去鼓舞你的受害者伴侣。有时候你会变成受害者,向你的拯救者伴侣求救,但伴侣突然失去了耐心,转换成迫害者的角色。还有些时候,你扮演的受害者会一面求救,一面却又拒绝接受帮助。
如果检视一下受害者、拯救者和迫害者表达自己的方式,你就会发现,三者之间可能发生的互动情形,有数不尽的排列组合。但如果你能了解,监牢中的这三个角色都是你内心所创造出来的,那么你就能不再扮演受害者。这样你就能明白,你自己就是问题的原因——是你的灵魂往前迈进了一步,所以让现状起了大变动。然后你就可以选择,是要和灵魂合作,还是要继续玩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的游戏,而让问题继续存在。
4. 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百分之百地负责。
只有当你愿意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完全负责的时候,你才能得到选择的力量。我并不是以一个无时无刻都百分之百负责的人的身份在说这句话。不同的时刻,选择也会不同。然而,一旦我立定了意向,决定要完全为自己生活中的事负责,我就能得到平静和清明的心智,做出对每个人都好的选择。对问题百分之百地负责能让你得到力量,跳脱三角监牢,跨入自由的天地。
5. 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
《从已知中解脱》(Freedom From the Known)是一本记录了克里希那穆提讲道内容的好书。书中指出,我们已知的事物并不能让我们得到平静,或让我们了解自己是谁。只有在我们把误认为是“知识”的答案都抛开时,我们才能得到无限伸展的自由。
6. 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
这项原则不需要解释,只要我们能真心相信自己的灵魂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