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意见=事前征求同意+定义双方关系+提供具体建议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提意见”三个字,一出口就已经输了。不管是谁,只要听到对方说的那句“我现在想给你提个意见”,就会立刻调出自己潜意识里的防御对抗心理。因为这句话背后透露出来的含义是“你这样做不对”。所以,要用“提建议”这三个字来代替“提意见”。即便我们做出的实际动作是提意见,表达时也要想办法把它处理为提建议。这不仅是措辞的调整,更是目标的调整——把解决眼前某个问题的目标,调整为发展双方“共同体关系”,做到“先发展关系,再解决问题”。
动作一:事前征求同意
真正、真诚地征求同意,意味着你要做两件事。
一是你要知悉沟通中的事实、情绪和目标,把“草稿”先打好。
沟通中的事实是指:要了解具体情况到底是怎样的。你觉得对方某件事做得不到位,但这可能是因为你没有掌握所有情况。那么,事前打草稿(哪怕是腹稿)的习惯会倒逼你先调查一番,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后再发言。
沟通中的情绪是指:要明确你在提建议过程中希望表达怎样的感情,表达到什么程度——是对情绪做个“降级”,让自己的意见显得更加客观、理性?还是故意表现出愤怒和受伤,让对方感受到压力?这些都是可以提前准备的。
沟通中的目标是指:要想清楚为什么提这个意见,希望达成怎样的效果。比如,我们向领导提意见,是为了反映同事身上的毛病,指出领导本人的问题,还是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做事空间?对方的反馈不一定如你所愿,我们在提问前要抓住核心目标和主要矛盾,在此基础上考虑和对方做哪些交换,做出哪些让步。提意见一定要抓大放小,一次解决一件事。要是什么都想要,对方就会觉得你不是提意见,而是在挑毛病。
二在完成事实、情绪、目标三方面的准备后,就可以做征求同意的第二步了:“我对这件事有个建议,你想听一下吗?”不要听他怎么说,而要看他怎么做。比如说没有时间或者拉上他人一起,说明他不想沟通,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打住了。|
在提意见这个场景里,我们没有义务,也没办法强制要求对方服从我们的意志。适时关闭沟通界面,其实是一种保护自己、保护关系的方式。提意见和批评一样,要控制时间和场合,最好在对方心力资源充沛的情况下提。
动作二:定义双方关系
提意见要先发展关系,再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就是要证明自己是作为共同体的一分子来发言的,也充分考虑了共同体的利益,并不是随便指指点点。
我们在提意见时的自我认知必须是一名利益攸关者——我跟这事儿有关系,所以我提的意见才值得被认真倾听。
动作三:提供具体建议
“建议要具体”,是因为只有具体的建议才是可以执行的。如果对方听罢觉得有道理,就可以立即展开行动。比如,一个新员工针对某个具体的开会方式、某项具体的管理举措向公司提建议,只要足够具体,哪怕这件事很小,也能赢得他人的重视和尊重。但反过来,没有带上具体方案就提意见,对方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你在刷存在感。
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提供了具体建议,也愿意把自己“放进”方案里把事情做好,但对方还是不接受我们的意见,这是为什么?因为,提出具体的建议、展现方案力之前,我们需要证明自己是共同体的一分子。
动作四:提意见常态化
在团队里定期组织活动,推行一种格式化的表达方式,在一个封闭的场景里,让大家只聊三件事:
你希望我开始做什么事情。
你希望我不要再做什么事情。
你建议我在什么地方、哪些事情上投入更多。
那如何接受其他人对我们提意见呢?
首先,要知道对方在给你提意见前调动了很多心力资源,所以,你要表现出对他情绪的接纳,去理解、感谢他。
其次,一定要给对方反馈。对方的意见你理解了没有?准备照着做吗?不准备完全照着做的话,你应该调用“肯定反射”指出自己准备做哪部分。当你特别认真地接收并落实对方的意见时,你们就在无形中结成了共同体。
最后,在接收信息时要主动“留痕”,即通过邮件或者交谈纪要,把对方提的意见记录下来,事后发送给对方。这个过程不仅体现了你对对方意见的重视,也是在跟对方确认,看他是不是你理解的意思。
除非这个人是我们的直接上级或者某个利益相关者,否则绝大部分提意见的人其实并不关心我们最后落实的结果,所以,一般人随口提个意见的话,我们展现出好态度就够了。
学习体会:
1、一定是跟自己和团队利益相关的才提意见或者建议,而且不要用提意见这个词,用建议更合适一点;也就是说很多场合并不需要我们插上一脚,如果实在看不惯止损不看就好;
2、事前一定要真诚地征求同意,先做好准备工作,知悉沟通中的事实、情绪和目标,把“草稿”先打好;
3、别人给我们提意见一定要珍惜,要感谢对方,好的意见要听从,不好的也要及时反馈,并和对方确认。这样沟通说不定就能形成利益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