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记公元前368年-公元前321凡48年事
一、纪事
1.商鞅变法,秦渐强于诸侯。
“三家分而七国成”,史学家认为,三家分晋后,礼崩乐坏,周王室势微,各诸侯国纷争不断,烽火连天,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
公元前364秦献公在石门大败韩、赵、魏三国联军,斩首六万人。两年后再败无坚不摧的魏武卒,魏大将公孙痤被生擒。秦国露出獠牙,以横扫之势,逐鹿中原,诸侯震恐。
公元前362年,21岁秦孝公即位。当时,秦魏接壤,魏筑长城以隔秦,楚自汉中占巴蜀、黔中,中原各国都把秦国当作未开化的夷族,予以鄙视,不允其参加诸侯国的会议。孝公发愤图强,布德修政,起用卫鞅变法图强。
新法已成,尚未公布,恐民不信,卫鞅命人在国都集市立下一根长丈的木杆,下令说有人把它搬到北门去就赏赐十金。开始人不信,没人动手,卫鞅把赏金提到五十金。于有人半信半疑地把木杆搬到北门,立即获得五十金的重赏。竖木立信后,卫鞅下令颁布变法法令。
新法以功论爵,令民五家一伍,十家一什,互相监督,犯法连坐;废井田,开阡陌,设郡县,治赋税,统一斗、桶、权、衡、丈、尺等计量单位。
令行一年,反对者众多,太子公子虔带头违犯法令。卫鞅不便处罚太子,便惩罚太子的两个老师,一个处死,一个黥刑。国人惊惧,都开始小心翼翼地遵守法令。新法施行十年,路不拾遗,盗贼绝迹;民奋勇为国,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公元前350年,迁都咸阳。秦国自此威加海内,睥睨四方。
卫鞅改革功勋卓著,秦国封赏给他商於地方的十五个县,于是他号称为商君。
秦孝公死后,太子公子虔即位,即秦惠文王。惠文王为太子时因与鞅有隙,杜门八年不出。即位后即捕捉商鞅,商鞅被自定法令所羁,无人敢收匿,被获,车裂分尸,灭族。
惜商君殚精竭虑,革新强秦,自信不逊五羖大夫百里奚,岂为私邪?秦因鞅而强,秦却恨鞅,裂之而后快!人臣之难,实非赵良所言“恃德者昌,恃力者亡”这么简单,个中利害,后世改革者的相继悲摧遭遇自有分说。
2.齐威王论宝。
齐威王、魏惠王在郊野约会狩猎。惠王很自豪地说:魏国虽小,却有十颗可以照亮十二乘车子的径寸之珠,齐国这么大难道没有宝贝?齐威王说:我的宝贝与你不同,我有四个贤臣,分别让他们守卫四方城池,别国不敢入侵,反而来朝贺,不少平民慕名愿意迁入我国。别国的人也不敢到我们的河里捕鱼。盗贼远遁,路不拾遗。这几种人光照千里,哪像珍珠只能照十二乘啊!
3.围魏救赵。
孙膑和庞涓一起跟鬼谷子学兵法,庞涓先在魏做将军,自忖才能不如孙膑,便按当初“苟富贵莫相忘”的约定,召孙膑来魏,设计让孙膑触了刑法,砍断了双足及黥面,欲使孙膑成废人。恰齐国使者来魏,孙膑暗中求见并说动了齐使,偷偷把孙膑藏在车里带到齐国。
田忌依孙膑计赢了与齐威王的赛马,把孙膑奉为座上宾,又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孙膑请教兵法,并延请孙膑为老师。
公元前353年,庞涓任魏大将军攻打赵国,齐威王便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
田忌欲率兵前往赵国,孙膑认为魏、赵两国激战正酣,精兵锐卒倾巢出动,国中应只剩老弱病残,不如率军急袭魏国都城,魏军一定会弃攻赵而回兵救援。这样既解了赵国之围,又给了魏国以打击,一举两得。田忌依计而行,在桂陵大败魏军。
后来庞涓率军攻打韩国,韩国也请求齐国救援。齐威王依孙膑计策,在韩国生死存亡时出兵驰援。孙膑故计重施,直接袭击魏都。并用减灶法麻痹庞涓,庞涓中计,以为齐兵惧战,逃亡过半,便仅率轻锐突进,结果在马陵道见斫木白书,用烛火照之,赫然为“庞涓死于此树下”。此皆在孙膑预料之中,伏兵以约定见火烛为号,万箭齐发,魏军溃不成军。庞涓自知智穷,拔剑自刭。
4.申不害。
申不害是早期的法家。法家中有三派: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
申不害初为郑国地位卑微的臣子,出身低贱。前351年,韩昭侯灭郑后,任申不害为相,主持改革。申不害首先收回了贵族的特权,加强了君主的集权统治,同时大力推行“术”治,加强对官吏的考核和监督。进行军事改革,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鼓励百姓开垦荒地,重视手工业的发展。 申不害的改革使韩国实力得到显著增强,出现了“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的局面。
申子害为相后,有大功于社稷。尝向韩昭侯为他兄长请仕,昭侯没答应,申子很不高兴。韩昭侯对他说:我之所以向你请教,就是想治理好国家。现在我如果批准了你的私请就是破坏你制订的法制,你曾经开导我按功劳高低来确定封赏,现在你却有私人请求,我该怎么办?申子请罪:真乃贤君也!
5.合纵连横。
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由公孙衍首先发起,苏秦集大成者,曾挂六八国相印,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因此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后秦国自西向东与各诸侯结交,自西向东为横向,故称“连横”。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邻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连横者以张仪最为著名。
最初,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游说于各个国家,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联秦,也可以联楚,这就是所谓“朝秦暮楚”。后来,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
当此之时,纵横者对时局影响很大,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之说(《孟子·滕文公》下)。
6.孟尝君(田文)。
齐国靖郭君田婴有四十多个儿子,他的小妾生了个儿子叫田文,出生后很不受待见。田文长大后,傥饶智略,他建议父亲散财养士。父亲见其才能超群,便让田文主持家政,家人、宾客争誉其美。郭靖君死后,田文接班,号孟尝君。孟尝君好客,名人雅士,鸡鸣狗盗,各色人等都有,食客常达几千人。
孟尝君曾代表齐国出国访问,先到楚国,楚王送他一张象牙床。孟尝君让登徒直先护送象牙床回国,象牙床太贵重,登徒直担心受损被治罪,便找到孟尝君门下人公孙戌,让他帮助推掉这趟差使,愿意拿出祖传宝剑相赠。公孙戌以“始至楚而受象床,则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哉!”,并称这最终会影响孟尝君的仁义、廉洁之名,劝说孟尝君。孟尝君听后,认为有道理,决定谢绝了楚王这份厚礼。公孙戌见事已成,高兴急辞,一路小跑,没出小门,孟尝君见疑,急忙把他叫回,一问才知赠剑事宜,便令人在门上贴出布告: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即使私下接受了别人馈赠,也没关系,请尽快来提意见。
二、名辞、轶事
名辞:
1.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乐成。论至德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一一卫鞅言秦孝公
2.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戟,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一一孙膑
3.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一一孙膑
4.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一一赵良言商鞅
4.宁为鸡口,不为牛后。一一苏秦说韩宣惠王
5.司马光论贤: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记,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
轶事:
1.秦孝公不废徒木之赏:(见前述)
2.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九合诸侯,可以说周天子都拿她没办法,鲁庄公与其过交战,曹沫为将,结果连败三仗,鲁庄公不得不割地求和,齐桓公答应与鲁国停战会盟。可是在会盟之上,曹沫突然拿出匕首抵住齐桓公,要齐桓公返还鲁国因战败答应割让给齐国的土地,齐桓公答应归还。事后,齐桓公并没有因为曹沫采取不正当方式要回土地而背约,真的把鲁国割让的土地还给了鲁国,其实以齐桓公的力量,曹沫以此卑鄙手段索取的土地,完全可以不给他,鲁国一点办法也没有,可齐桓公讲诚信,如约交还了土地,齐桓公能够成为五霸之首,绝非偶然。
3.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
晋公子重耳因蒙难而流亡他乡,当时很多诸侯国不接纳他,最困难的时候介子推只能从自己大腿上割肉救活重耳。到了楚国后,楚国热情地招待了他,在招待他时,楚国国君问他说:“如果你以后做了晋国国君,将如何报答我?”重耳说:“珍珠美玉,你都不缺,我不会有更稀罕的东西送给你,不过托你洪福,以后我如果做了晋国国君,假若我们在战场上相遇,我便以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作为回报!”后来,重耳果然作了国君,成了晋文公。五年之后,也就是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果然与楚国在战场上相遇,晋文公确实实践了自己的诺言,退避近百里以报楚国招待之恩。这就是成语“退避三舍”的故事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