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大概从没像今天这样重视过睡眠,本来再正常不过的生理现象,因为越来越多人的失眠,逐渐变成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
经常听到周围人抱怨:昨晚又没休息好,要么入睡慢、要么醒得早、又或是睡得断断续续,更有甚者干脆就是几种情况的叠加…第二天,拖着疲惫的身躯、顶着迟钝的大脑,还要出门讨生活,真是苦不堪言。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睡眠变成了手中的流沙,愈想攥住愈容易失去,人们求医问药,始终不得要领。那受困于失眠的人们,到底怎样才能从失眠的魔咒里脱身呢?
杨定一教授:美籍华人、医学和生化博士、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咨询委员,打破了这个困境。在他的著作《好睡》里,为我们提供了通往睡眠的大门,只要推开它走进去,好睡眠就不再让人难以追求。
失眠的假与真
在谈失眠前,我们先了解一下睡眠,毕竟如果没有睡眠也就不存在失眠。
1924年,德国心理医师贝格尔发明了用于测量脑波的脑电图设备,从此睡眠的规律也可以通过这个设备得到反复验证,睡眠正式进入了科学领域。
20世纪50年代,睡眠实验开始兴起,大量的睡眠专家投身其中,对睡眠做了深入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现代睡眠之父克莱特曼,他于1953年和自己的学生发现了快速动眼睡眠现象。
至此,人们对睡眠算是有了比较全面了解:原来,我们的睡眠也像古人一样是分段的,一整晚大致要经历4至5个循环,每个循环大约持续1.5-2个小时,整个睡眠时间持续大概6-8个小时;并且,每个循环都分成非快速动眼睡眠和快速动眼睡眠。
在快速动眼期,因为是浅睡眠,人们不但梦多,而且易醒,这也就解释了我们有时睡到半夜就会醒来的缘故。由此看来,那些因为睡不了整觉就认定自己失眠的人,大可不必担心,这就是一种正常的睡眠现象。
还有些人,因为觉得睡眠时间不够“标准”,也给自己扣上失眠的帽子。在大家的普遍认知里,晚上要睡够6-8个小时才算正常,这个标准就来自上世纪睡眠学家们对睡眠的研究。
但近年来,随着睡眠研究的不断发展,专家们发现,其实睡眠时间对每个人而言有很大的差异:有些人一晚上只睡4、5个小时,第二天照样精神抖擞;而有些人就算睡够了8小时,仍然觉得神思倦怠;
而且,就算同一个人,不同的年龄阶段,睡眠时长也是不一样的:小时候睡得最多,随着年龄的增长,睡得越来越少。
所以,只凭着自己的睡眠时间不“达标”,或者自己现在的睡眠时间不如过去多了,就判断自己失眠,都有可能是假失眠。
那么怎样才能认定是真的失眠了?有没有一个评判标准?我们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入睡有困难吗?早上会太早起来吗?睡醒了,觉得自己没有休息好吗?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而且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那医生才会告诉你:你失眠了。
失眠是一种病吗?
一旦人们遭遇了失眠,他们会如何看待它呢?
随着医学的发展、睡眠知识的普及,每个人都知道了睡眠对健康和脑部正常运作的重要性,也了解到几乎所有的慢性病都与长期失眠有关。
像是心脏病、中风、糖尿病、癌症、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病等严重的疾病背后,似乎都有着失眠的身影。这样看来,失眠不仅是病,简直就是“百病之源”。
掌握了这些睡眠常识的失眠者们,不但身体上继续忍受着失眠之苦,精神上又添了新的焦虑,患上“失眠恐惧症”:因为担心睡不着就更睡不着了。
失眠就像横在他们心上的一根刺,非除之而不后快。于是,为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他们开始向药物或酒精求助。只是,这些个“治疗”手段短期确实有效,但长期使用不但容易形成依赖,还会产生副作用。
至此,要彻底解决失眠似乎变得很难。事情果真如此吗?与大家的普遍认知不同的是,杨定一教授认为:失眠其实是我们生活失衡的“果”,并不是引发众多身体问题的“因”,它最多只是加重或扩大了原本就存在的失衡。
我们真正要关注的是造成失眠的“元凶”:身心失衡。生存压力大产生的紧张焦虑、经常熬夜对人体日周期的破坏、每天大量信息引发大脑的过度兴奋、不利于睡眠的饮食习惯等等因素,都会导致人体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失衡和内分泌系统的失调。
这些失衡或失调的状态表现为:晚上,本该休息的交感神经,因为人们负面情绪、混乱作息等不良因素的刺激,依然很亢奋,它压制了主管放松的副交感神经,使人久久难以平静;同时,本该在深夜登场的“助眠神器”褪黑素,因为人们很晚还在使用的电视、手机等电子设备发出的蓝光,而不能正常分泌…于是,失眠不可避免地就产生了。
所以失眠并不是一种“病”,它不过是身心失衡的副产品,是我们借以发现人生问题的一扇窗户,它不该成为一道横亘在黑夜里的难题。
正是作者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不仅把人们从担心失眠的焦虑中拉了出来,还能“对症下药”,真正找到解决失眠问题的方法。
那些通往好睡的门
我们知道了失眠背后的原因是身心失衡,或者更具体一点就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失衡和内分泌的失调,导致人体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身心得不到全面放松,以至很难进入睡眠。
因此,作者在书中传授的26个练习,其核心目的就是从不同的层面帮助大家轻松入眠。当然,首先要松绑的就是心态,和睡眠相比,对待失眠的态度更重要,态度扭转了,失眠也就好了一半。
前面我们提到过,现代人掌握了很多睡眠方面的知识,这不但对睡眠无益,反而因为过分担心失眠的后果而患得患失。针对这种心理,杨教授用了七个练习,来纠正人们焦虑的心态。
比如,每天告诉自己:“没有一样事情,有绝对的重要性,包括失眠”;“我可以接受,完全的接受,彻底接受目前的状况,包括失眠”;“一切都好。我不光没有失眠的问题,其实,我什么问题都没有”。用心体会、反复暗示,时间久了,失眠就不再成为你关注的焦点。
老作家王蒙先生,面对失眠就有很好的心态。有一次,他做客访谈节目《圆桌派》,讨论的话题就是失眠。主持人窦文涛和嘉宾都有过失眠的困扰,王蒙先生就给大家支了一高招:当你躺在床上辗转难眠时,告诉自己其实你已经睡着了,你现在正做梦呢,梦里的自己没睡着。
这种“自欺欺人”的睡眠疗法,其实就是在失眠的时候,告诉自己“一切都好。我不光没有失眠的问题,其实我什么问题都没有”,练习久了,它不止可以消解你的焦虑,还能转变你固化的人生态度。
除了意识层面的训练,运动、深呼吸、静坐、舌顶上颚、午休,甚至打哈欠、伸懒腰,都可以把自己从忙碌的节奏、繁杂的信息中抽离出来,让全身各部位得到放松,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得到调节,这样身心也就慢慢找回平衡了。
让人没想到的是,晒太阳也有利于助眠:作为大自然的能量源泉,太阳升起、落下的作息时间,决定了地球上所有生物一天的活动规律,人类也不例外,所以才有古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只是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设备的大量使用,每个人周围都形成了或大或小的人造电磁场。它侵扰了人们的睡眠,也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人们与大自然的联动和感应。好在,太阳每天照常升起,我们随时可以走出房门亲近太阳,感受阳光带给我们的舒适和放松;看日出日落,调整自己的身心与大自然同步,睡眠自然就不是问题了。
书里还有很多训练,值得大家用心体悟、认真研习,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作为全书的重点,这些练习不但经过了大量实践,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和效用;同时作者从医学和科学的角度,进一步证实了这些练习对身心的影响。它们就像一道道神奇的大门,只要真正走进去,就能和好睡眠不期而遇。
写在最后
整本书看下来,都贯穿了作者的一个核心观点:放松。不仅讲心态的放松,也讲身体的放松;不仅关注夜晚的放松,也关注白天的放松。如果通过练习做到了这两个字,身心自然就会平衡,失眠自然也在不知不觉中就消失了。
在作者睿智的眼光里,失眠没什么大不了的,它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甚至,换一个角度看,失眠反而是有益的,因为它提醒我们停下来观察和反省自己失衡的人生,和过去不好的状态做个了断,训练自己重新找到生命的平衡。
是的,人生的得失,并不仅系于一事,不要钻牛角尖,包括失眠;面对困厄,豁达与正向,永远是最好的策略,包括失眠;懂得从不利的情势中看到希望和转折,站在更高处寻找更好的出路,包括失眠……这大概就是我们阅读《好睡》所得到的更深层次的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