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中)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一九五】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沈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若近世之训蒙穉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译文]
古时教育,教的是人伦道德。后世背诵词章之风兴起,三王时代的教化就消失了。现在教育儿童,只应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至于培养的具体方法,则应当用适宜的诗歌来激发他们的志向与兴趣,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使他们的仪表威严,教导他们读书,以开发他们的智力。可现在的人往往认为学习诗歌、礼仪不是当务之急,这都是庸俗鄙薄的见识,他们怎么能够知晓古人推行教育的本意呢?
一般说来,儿童的情趣是喜爱玩耍而讨厌拘束,就像草木刚开始发芽,让它舒畅地生长,就能迅速发育,以致枝繁叶茂,如果摧残压抑它,就会很快枯萎。现在教育孩子,一定要使他们欢欣鼓舞,内心愉悦,那么他们的进步就变成了不由自主、自然而然的了。就好比春风化雨,滋养花木,花木没有不萌芽发育的,它们自然能日新月异;而如果是冰霜来袭,花木就会萧索,自然生机不再,日渐枯萎了。
所以,凡是通过适宜的诗歌形式来引导孩子们的,不仅能诱发他们的志向和兴趣,而且也能把他们蹦跳、吵闹的倾向宣泄在唱歌、吟诗上,同时在音律中抒发他们心中的郁结和不快;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不仅能使他们的仪表威严,而且还可以使他们在揖让叩拜中活动血脉,强筋健骨;教导他们读书,不仅能开发他们的智力,而且也使他们在反复思索中存养他们的本心,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弘扬他们的志向。所有这些都是顺应他们的天性,引导他们的志向,调理他们的性情,通过潜移默化,消除他们的鄙吝和愚顽,这样使他们逐渐符合礼仪但不感到难受,性情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中正平和,这才是先人设立教育的本意所在。
像现在训导启蒙儿童,每天只是一味地督促他们的句读功课,只是严格管束他们的行动却不知道用礼仪来引导,只知道要求他们聪明却不知道培养他们的善心,鞭打绳捆,就像对待囚犯。他们把学堂看做是监狱而不愿意进去,把老师看做是强盗和仇人而不愿意见到,于是,他们偷偷摸摸、躲躲藏藏地嬉戏玩闹,偷奸耍滑、使诡使诈地肆意顽劣,变得庸俗鄙陋,日益堕落。这是驱使他们作恶却又要求他们向善,两者只会抵触,岂能行得通?
我的教育理念,本意就在这里。我忧虑世人不理解,认为我很迂腐,况且我就要离开了,所以特别加以叮嘱。你们这些教师,务必要体察我的用意,永远遵守,不要因为世俗言论而更改废弃我的规矩,这一切也许能起到“蒙以养正”的功效,切记切记!
先生的教育思想,参见《教条示龙场诸生》:“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其慎听毋忽。
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堕,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勤学——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 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改过——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责善——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诋,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谏师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使吾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盖教学相长也。诸生责善,当自吾始。”(《全书》卷二十六)
释疑:
圣王时代的教育,教的是做人的道理,教的是如何处理五伦关系。后世兴起了记诵词章的风气,以前好的教育方式就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了。开办社学的教育核心,重点应该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个要素。这句话是这篇训蒙大意的总纲。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训蒙大意》还有《教约》,被各种版本的《传习录》收入进来了。收录它们的意义可以说非常大。民风的根在哪里?在教育。先生认为剿匪是治标,兴教才是治本。所以他就利用他的权力,贯彻他的治国理政的观念:大兴教育。在他权力所及的地方普遍建立社学。刘伯颂这样的人,就是在社学里面负责领着学生读经、习礼仪,刘伯颂因此义文出大名了。
“童蒙”的本质是开智。教孩子们的主题是什么?就是八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尽心知性、心物一体”的,教书就是一物,你不能麻木不仁,要心物一体!意之所着才是物,物和心是连在一块的。所以你把孩子的命也当成自己的命,你尽了你的心.你才能够尽孩子的性是吧?尽心知性,你知道孩子的特点了,就沿着孩子的成长规律制定你的教学规划,这就是知行尽性、知性知天、层层递进的仁政的思想,也是做人的思想。教育的第一法则是鼓舞,歌诗也好、习礼也好、读书也好,都是为了顺导他的志、意,调理他的性和情。在正面教育过程当中,把他心中的“鄙”和“吝”消化在无形当中。这个“鄙”是庸下,“吝”是刻薄、吝啬,见识小,小家子气的劲头,就叫“鄙”。在这渐渐的洗礼过程当中,那些不良习气自然就消掉了。
批注:
①正德十三年(一五一八 ),阳明既平南赣(江西)相连四省边境之乱,四月班师。发南赣所属各县父老,兴立社学。颁此文以谕之。刘伯颂未考。
②孝悌忠信。见《论语·学而篇》第一、二、三章。
③礼义廉耻。出《管子》(《四部丛刊》本)卷一《牧民篇》第一(页二下)曰:“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④讽。导也。
⑤课仿。考试程式之文。
⑥将去。是年三月,已因病上疏乞致仕。后卒不允。
⑦蒙以养正。语出《易经·蒙卦·象传》
。
⑧此文载《年谱》正德十三年(一五一八)四月。
净心斋笔录
2023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