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论语》共有24个义字。《康熙字典》的解释是: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可见,义就是兼顾个人与集体、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令各得其所。
一、君子之义
君子是位高权重者,是统治阶层,他们能“裁制事物”,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保证利益分配的公平正义。因此,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意思是:君子对于社会人事,没有亲疏、顺逆,只坚持合宜的原则与方法。所谓“亲疏、顺逆”是站在个人立场上,所谓“义”是站在公共立场上。
鲁哀公问有若:“今年遭了饥荒,用度不足,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何不实行彻法,收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收十分之二的税,我还不够用的,怎能实行十分之一的税法呢?”有若说:“百姓富足,君主与谁不足呢?百姓不足,君主与谁富足呢?”老百姓要的只是“生存权”,君主却要“享乐权”。显然,鲁哀公与民争利的做法就是“不义”。
孔子评价子产符合君子之道,其中就有“使民也义”。樊迟请教什么是智慧,孔子的答案里就有“务民之义”。孔子还认为“君子义以为上”“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所以,统治阶层对社会公平正义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管子﹒牧民》说:“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亡。”虽然管仲把管理百姓称为“牧民”,颇有些把人当牛羊放养的意味,但是,管仲站在最高统治者的高度,对管理百姓提出了一系列合宜的要求。其中的“四维”,就是礼义廉耻。管仲甚至告诫最高统治者“四维不张,国乃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原因——维护了最基本的“义”!
管仲和鲁哀公的故事告诉我们,最高统治者维护“义”,国家就兴盛,最高统治者“不义”,国家就会走向败亡。
二、百姓之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与统治阶层沟通,要晓以大义;与普通百姓沟通,要晓以利害。受阶层、地位影响,普通百姓只关心个人利害,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对于真正的觉醒者来说,就能“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就是要号召大家一起来维护公平正义。
普通人做到“义”有什么好处呢?首先,“义”能让人适应社会。孔子听说公叔文子“不说、不笑、不要财货”,公贾明告诉孔子的实际情况是:公叔文子到该说话的时候才说话,别人不讨厌他说话;真高兴的时候才笑,别人不厌恶他的笑;符合大义然后取财,别人就不讨厌他取财。
其次,“义”能让人通达。孔子对子张说:所谓通达的人,要质朴正直,好尚大义,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脸色,能为矛盾双方提供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让矛盾双方有台阶可下。这样的人在邦国做官一定通达,为大夫做家臣一定通达。显然,通达的人能站在更高的维度,为矛盾双方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果解决的是个人问题,他就是双方的恩人;如果解决的是家族矛盾,他就是两个家族的恩人;如果解决的是民族矛盾的,他就是两个民族的恩人;如果解决的是国家矛盾,他就是两个国家的恩人。这样的人,是真“通达”啊。
第三,“义”能让人超然物外。孔子说:“如果财富值得追求,即使做地位低下的市场守门人,我也去做。如果财富不值得追求,那就追求我喜欢的(道义)。”又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人生最高的快乐,并非有所成、有所得之乐,而是超然物外的“孔颜之乐”。
三、成就“义”的前提
百姓需要义,邦国需要义,天下需要义。统治者理应“义以为上”,成为义的化身。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孔子说自己从未见到“行义以达其道” 的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当然是统治者格局不足,看不到自己与天下百姓是一体的。季康子苦于盗贼多(家里经常丢东西),向孔子求教。孔子回答说:假如你没贪欲(没有那么多财物),即使奖励偷盗,也没有人去偷你家的东西。“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百姓没有获得感,就不会支持统治者,亡国就成为必然,统治阶级也会随之覆灭。
孔子说:“主忠信,徙义,崇德也。”显然,在孔子看来,“主忠信”是“徙义”的前提条件,做到了“主忠信”,就做到了“徙义”和“崇德”。《论语》惜墨如金,有时候,一个字就是一句话。这里的“主,忠,信”可以翻译成三句话。其中,“主”是主宰自己,管住自己的贪欲;“忠”是把心摆正,认清脖后灰;“信”是说到做到,诚信待人。《论语》两次出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孔子又说:“算了吧,我没有遇到能自察过错并且自责纠错的人。”“闻义不能徙……是吾忧也。”由此可见,做到“主、忠、信”和“有错则改”是多么稀有。
成就“义”不仅要看结果,还要看过程。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意思是:贯彻“义”必须讲究“规矩、谦逊、诚信”,不仅目标正确,过程也要正确。
子路好勇,曾不无得意地请教孔子:“君子尚勇吗?”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在孔子看来,君子应该尚义,不应该尚勇。然而,不义现象比比皆是,孔子或直接指出,或自我嘲讽,对不义现象进行了抨击,他说: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随着孔子的深入教学,“义”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后来,子路也认识到“不仕无义”,他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理想中的道是无法实行了,但是,还要为天下大义做点事情。在孔子的教导下,子路实现了“尚勇”到“尚义”的华丽转身。子路这种不问成功、只求进取、百折不回的精神,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见义勇为”和“义不容辞”。子路这种孤勇,并非一时冲动的血气之勇,而是信仰坚定的坚忍之勇。千载之下,仍然令人为之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