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脉相连处,教育共生时——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研讨心得

一、活动回顾与收获

6月10日,我有幸参加了陈凤霞名师工作室在华师大附属荔湾小学举办的“忆荔湾·融深度·跨文化·展非遗”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研讨活动。通过实践案例分享、专家评析和理论讲座,我对跨学科融合与文化传承有了更深的思考。 

二、实践启示:跨学科融合的智慧

郑洪未老师的榫卯建筑课程让我印象深刻。他以传统榫卯技艺为载体,融合数学、信息技术、美术等学科,打造了“中国式乐高”。这启发我在STEAM教学中,可结合广州塔等本土建筑,让学生在制作微缩模型时学习比例计算、结构设计等知识。例如,当学生因比例错误导致模型倾斜时,引导他们自主发现并修正问题,从而理解传统建筑的科学性。 

三、专家点拨:英语课堂的文化传承

吕琳琼教授提出的“寻根·塑根·创根”理念让我深受启发。刘瑶老师的生日文化课例中,韦恩图两侧展开的不仅是东西方习俗差异,更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图谱。这种教学不仅培养语言能力,更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文化差异,理解人性共通的真善美。 

四、未来方向:融合与创新

跨学科融合不是简单拼盘,而是以真实问题串联知识;文化传承亦非说教,而需创新激活传统。未来,我将加强跨学科协作,搭建学生展示平台,让文化传播走出课堂,扎根心灵。 

此次研讨让我更加坚定:教育,是连接根脉与未来的桥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