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1《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第17课-愿望与能力》

PART 01  动机理论

    当一种需求成为人采取某种行为的决定性因素的时候,这种需求就是动机。

    常见的动机有三类:

    1、获得成就的动机。拥有这种的动机的人,一般比别人更有好胜心,更希望自己能够达到优秀的标准。

    2、获得权力的动机。权力是影响他人的能力,也是一个人满足自己受到社会承认、自尊、自我实现需求的标志,分为“个人性的权力动机”和“社会性的权力动机”。前者更倾向于拥有权力的人,时刻想用权力来解决问题,注重大权在握的感觉;后者会利用权力,团结大家,共同完成目标。

    3、获得归属感的动机。每个人都在意和周边的人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PART 02  管理的逻辑

    管理他人,要善于观察和判断每个下属的动机,用各种方法帮助他们去建立和形成愿望。从动机到愿望,从愿望到努力,再从努力到目标的逻辑,就是管理的逻辑。

    那么如何使用愿望和动机去管理他人?

    借助愿望能力模型,根据能力和愿望构成“愿望能力坐标”,针对不同象限,不同类型的人员,采取不同的能力坐标。

《愿望能力坐标》

    第一象限:既有能力,又有愿望的,可以把组织的目标和他们的个人目标充分结合起来,深入两级,做好越级管理;

    第二象限:有能力,但没有愿望的,要对这类人要识别“愿望盲区”进行动机方面的考场,来探寻他们的动机有没有改善的可能,从而形成强烈工作愿望,避免管理活动中出现“愿望盲区”;

    第三象限:有愿望,但没有能力的,注意培养他们的能力;

    第四象限:既没有能力,又没有愿望的人,这类人已经无法形成有效管理,可以替换;

    任何人在工作中的业绩表现,都归因于两方面,一是能力,二是愿望,任何有效的管理活动,都离不开这两个维度。

PART 03  课后思考?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状态也会存在“愿望盲区”,当我们进入一家公司工作的时间比较长,或者从事某一项工作的实践过程,就会出现“愿望盲区”,其实就是工作没有追求,或者工作维持现状,没有进取心或上进心,比如之前的“咸鱼状态”,现在的“躺平文化”,都是职场人士“愿望盲区”一种呈现。

    然而并不是职场人士没有愿望,只是觉得现在的状态挺好,在个人的舒适圈内,然后安于现状,实际上是我们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对工作状态、事业发展等维度的愿望,所以我们要在日常的工作细节中,找到能够刺激自己产生动机的地方,然后以此为着力点,走出“愿望盲区”,从而产生个人强烈的动机,形成有效管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