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剥夺作者身份和诋毁作者外,还可以通过对内容的双重标准来抑制。
男女价值观不同,足球和时尚有优劣么,女人写生活起居和男人写战场商业有优劣么?好像在我们的世界观中就是会有比较、喜好、进而有了优劣之分,如果把一个作为规范那么另一个就是异类。
文章中给出一个例子来说明读者在作品中看到的东西与作者的性别(公开或臆想)有很大的关联,《呼啸山庄》初版时和再版未改一字,只是公开了作者女性的身份,评论家的画风就从残酷的现实主义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怪物,并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作者的生活上再由她的生活对作品进一步的臆测和丑化。对于女性写作的很多题材最终都变成了爱情小说,就好像现在的电视节目一样,广大的女性受众衍生出那么多甜宠剧,历史正剧最后都变成了爱情剧,由此来看,这个偏见并没有消失,只是变的更隐晦了。
本章中最有意思的一个点是作者自己的经历,她作为某个比赛的评审,她挑选的前50%作品和男性作者前20%作品和其他男评审几乎是一致的,而在女性作者前20%的作品和其他男评审几乎是相反的。
男女之间价值观不同,视角不同,这是正常生存演化的结果,这体现了多样性,撇开男女这个大的分类,不同的分类就有价值观的差异,如果把一方作为标准,那对另一方就是不公平的,不要硬在不相关的事情上作比较。
书的第六章正好是讲分类,正确的分类是确定的,而错误的分类表现的多种多样,就像前面提到的有分类就有比较就有鄙视链,但是仍有在错误分类中的人写出了伟大的作品,那怎么进一步诋毁呢?一是个别化。比如只有某几章是经典而其他的都是劣质品;但这一点我觉得略有牵强,每个作者的作品喜好度都不同,总有些作者的作品是少为人知的,这里不乏优秀的作品。作者的观点是女性受到的伤害会大的多。个别化会使得作者的二流作品比一流作品更受欢迎,因为他们符合主流社会对作者的印象,比如夏洛蒂最出名的是简爱,而本书作者认为是维莱特,我没看过,不予评价;不过什么不受主流的影响呢?就好像最近丫丫离婚上了热搜很快就被撤了,听说是因为大家都在恭喜丫丫离婚成功而主流不鼓励,就变成了一个非主流事件!其次行业默许的标准不同,比如男性的一半实际是65%-75%等等,把其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就很难对主流发起冲击。以上种种还造成了一个问题,榜样缺失,优秀作品的作者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女性作者缺少一个好的榜样。比如在教育中女性作品都是爱情小说,女性作品不如男性,那么无形中也会作为一个暗示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