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此典句出自唐•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 》: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译文:

人谁不害怕衰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身体日渐消瘦衣带也越收越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总是偏斜到一边。不再看书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不要说日落之时天色已晚,虽然是流照在桑榆之上的余晖,依旧能够幻化成霞,绮丽满天。

注释:

顾:念,指考虑。

怜:怜惜,爱惜。

带:腰带。

频减:多次缩紧。

冠:帽子。

废书:丢下书本,指不看书。

灸:艾灸,在穴位燃艾灼之。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

随年:适应身老体衰的需要,这里指延长寿命。

阅人如阅川:意谓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

下此:指改变对衰老的忧虑心情。下,攻下,等于说解决、领悟。此,指顾老,对衰老的忧虑和担心。

赏析:

刘禹锡和白居易诗交34年,唐文宗开成元年秋,64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身份分司东都洛阳,此时白居易赋闲在洛。白居易先写一首《咏老赠梦得》,刘禹锡作诗《酬乐天咏老见示》酬答白居易。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中的最后二句。是点睛之笔,用意境优美、气势豪放的比喻烘托了一种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写出了诗人奋进不息的精神,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桑榆”比喻日暮,意思是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但它还能放射出满天灿烂的霞光来,以比喻老有所为,暮年尚能发光发热。

2014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时,用刘禹锡的这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鼓励广大老同志继续发挥余热,作出积极贡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