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要及时表扬孩子的好行为,但很多时候,“表扬”被用变了形。
日常生活中不难见用金钱奖励孩子的情况,结果适得其反。本应该一片欢喜的场景,演变成进一步的鸡飞狗跳。
行为主义理论的最核心观点就是如果孩子的一个行为能够得到好处,这个行为就会保持下来。
对孩子来说,学习的好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外部的,比如学习让他得到外在的赞扬、物质奖励、好的名次,这类好处会引发他学习的外部动机;一类是内部的,比如学习让他掌握了知识、提高了正确率,或者学习语文后他能够自己读故事,不用求爸爸妈妈帮忙了,这类学习本身带来的结果会引发他学习的内部动机。很明显,我们最应该做的是激活孩子的内部动机。
教育心理学家德西做过一个实验,请一些大学生到实验室做有趣的智力难题。
第一阶段,所有大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到第二阶段,把大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大学生每做对一道题,给一美元奖励,另一组大学生仍像原来那样做题,没有奖励。接下来半小时的实验时间里,得到钱的那组做的更起劲。
但是研究者真正关心的是第三阶段。研究者对大学生们说:“一会儿我们会打印一张数据表出来,请大家来签字,要等20分钟,请大家先自由休息。”
研究者就是要考查在自由休息的时间里,哪组大学生会继续做题。结果是只有刚才没有奖励的那组大学生才会在休息时间去解题。
结果表明当一个人进行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外在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的内在吸引力。
所以内在动机是更加重要的,是让孩子在面对困难的任务时坚持下来的最宝贵的力量,是应该被我们珍视的,我们绝不能在孩子学习时给他与学习无关的外在奖励。
通过两种情境,将学习动机引向内部动机
一是要找到学习行为的内在好处,让孩子看到。比如,孩子认真学习时,我们不要简单夸“哇,你真棒!”而是要夸孩子的行为带来的好处,“妈妈看到你特别专注,作业快速完成了。”
把孩子学习行为的内在好处找出来再进行表扬、强化,这种行为就会慢慢坚持下来,形成习惯。
二是给予物质奖励的时候,要将外在奖励的原因引向内在好处。
不建议物质奖励,如果使用,要用得有技巧,并且强化奖励物与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
比如,不能说“你考得好,妈妈带你吃大餐”,考得好和吃大餐本身没有关系,而是要说:“看到你考试前就好好复习,努力准备,把知识复习得很扎实,还真的取得了好成绩!这段时间学习累了吧,带你去吃大餐,犒劳一下自己。”
这样孩子就明白了,好好复习这个行为有用,能得到好成绩,这个才是内在好处。吃大餐是对自己辛苦复习的鼓励,它的作用只是加强了喜悦感和成就感,这样也会让孩子感受到你是关心他的,而不仅仅是在乎他的成绩。
家长要去用心观察,找到孩子行为的内在好处。只有真的看到了孩子的哪个行为有好处,说给孩子听时,孩子才会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