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到一个通告,说是作家余华要来武汉开分享会,看到有同学发了动态,又看到两个室友激动的要去,自己也想体味被文化熏陶的感觉,也放松下紧张的神经,就决意要去。于是,用了几天时间,读完了余华的三本书,《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第七天》。
发现读书其实挺快的,还没买kindle之前,总是觉得读书要好久好久,非得有一个寒暑假才能有时间读书。但买了kindle后,感觉读书其实就是把日常玩手机的时间换成“玩”kindle就够了,不用刻意挤时间,短短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就足够品读完一本好书。现在觉得当初买kindle 的决定无比之正确,让我改变了对读书的传统看法。
余华真的是个会讲故事的人。在湖北省图书馆他的讲座上,他分享了大大小小的几个故事,从而带出他的人生观和对一些作品的看法。虽然余华先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那么好,讲话磕磕巴巴,不能完整的讲出他的意思,远不如他的作品好,有点失望,但他的总体拿捏还是成体系的,想到他是靠笔杆子吃饭的也就原谅了他。
《活着》就是一个充满了苦难和人生经历的故事。“我”去乡下采风收集素材,和一个农民福贵闲聊,春风吹着,小溪流淌,柳条婀娜,就这样,福贵平淡的道出了自己不平淡的一生,有苦有乐,有血有泪。福贵的一生,可以说是被时代的巨变摔打的支离破碎,也可以说是被命运的变化无常鞭笞的上下激荡。在旧社会,福贵家里是地主,可他是个纨绔子弟,最终吃喝嫖赌把家业输光,成为了一文不值的穷人,他祖传的家业终于被他挥霍一空,彻底败落。解放战争期间还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在战场上九死一生。结果因祸得福,共产党解放战争胜利后,进行土地改革,打土豪分田地,所有地主和富农都被没收家业,受益的是贫农。福贵一家也分到了土地,恰好就是之前自家的土地,这土地的现地主被杀了头,所以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有时人生的苦难反而经过岁月的洗礼成为幸运。之后就是福贵的妻子,父母,邻居,女儿,女婿,儿子,孙子身上这一系列不幸的故事,除了福贵,每个人都有个悲惨的结局,不幸的离世。我如此简短的描述也是不想再重复一遍他所经历的苦难了,实在太多世事无常,太多凄惨诀别了。
看完活着,我第一反应是哑然失笑,如此不幸的人却依然存活于世间,真是顽强。再去细想事,才觉得,为什么人要活着呢?人活着是有意义的吗?我之前一直觉得人活着是有意义的,努力,拼搏,奋斗,成功,成名,站在金字塔的塔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亲情爱情友情,这是理所当然。但我感觉这本书给了我新启发,给了我新的视角。事实确实如此吗?我们人类存活于这世界是有使命感的吗?是为了实现什么人类才出现的吗?相反,答案并不是这样。人类只是地球生物链中的一环,而且是很重要的一环,不过并不是不可以消失的一环,就像曾经存在过的恐龙,盛极一时,但缺了它,地球照样转。人类也一样啊,文明再怎么进化也不可能脱离动物这个本质,是动物就有可能灭绝,消亡。地球连眼睛都不会眨一下。所以说人类的存在并没有一个特定的意义,只是我们有意识。这个意识哟,可害惨了我们人类自身。我们因为有了意识,才会去思考,才会在填饱肚子之后去运转脑子。我们自认为高尚与众不同,所以认为我们的存在肯定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意义,这样我们的自尊心和虚荣心才可以得到满足。但事实是,活着仅仅是活着而已,它并没有什么意义。就像书里所表达的那样,活着与物质,父母,爱情,子女,朋友,执念都无关,活着就是活着。你的态度与这个事实无关。这有点像道教的出世主义了,自然无为,清心寡欲。我的脑子里放着《活着》之后,我的功利心便减少了不少,虽然我还是很渴望有美好的亲情,舒适的友情,甜蜜的爱情,成功的事业,广博的经历还有一堆堆的人民币,但仿佛我的拼搏心被削弱了不少,没错,是之前的我太功利了。可能越长大心态就约趋于平和了,可我也不知道我到底有没有在长大。
“你必须搞清楚这个先后顺序,你是先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然后才开始寻找意义的。你不是因为有意义才活着。你是因为活着才去寻找意义。你跟所有物体,石头,树木,动物一样,都只是存在。他们的存在没有意义,你的存在也没有意义。但是作为人类,你有思维,你有自我察觉,你有价值判断,所以你觉得自己应该有一个意义。因为你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意义让你做的事情,你可以真正掌控自己的生活,让它按照你设想的方式发展。人活着没有任何意义。爱情经常被赋予一种神圣的意义,主要是为了掩盖爱情其实并不神圣这个事实。”
到底是努力成功后的满足感让我更快乐还是日常的情感得到让我更快乐呢?突然觉得努力和成功是无意义词,没有褒贬。之前一直像进了传销组织一样,大喊着我要成功我要变得更优秀,现在不是不想了,而是慢慢学会这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了。不过我还是要向现实妥协的吧,没有钱哪来的基础去获得你想要的爱情友情和高品质的生活,有了钱不用拼死拼活做事,喝着茶吃着甜点读着想看的书就可以拥有一切的美好,这样的生活谁不想要呢?我承认,我做不到清高,做不到出世,而且我觉得没几个人能做到,余华也做不到,他依然在四处跑宣讲挣钱。他只是意识到了,并把这个观点传递给我们。
《许三观卖血记》我早就听说过,以为是一个很正的书,读毕发现依然是一个故事,一个有情有义有趣的故事,很真实,很小市民,但又很温暖的故事。许三观的可爱让人忍俊不禁,他和妻子许玉兰,还有他的三个儿子一乐二乐三乐,充分描绘了接地气的小市民形象。民间温情、民间人性、民间伦理结构、民间生活细节和民间人生世态的展示构成了小说艺术力量的重要来源。这本书把人性的善良、热心、狡猾、淫欲、抠门、盲目乐观、自我满足等多种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颇对我的胃口,看的有同感,有鄙夷,有温暖,有感动。“小说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情节线索,而是以民间的日常生活画面作为小说主体,民间的混沌、民间的朴素、民间的粗糙甚至民间的狡猾呈现出它原始的生机与魅力。同时《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传达了一种“放弃抗辩,逆来顺受”的宿命观念,而这种宿命观念,促使作者以苦难为主题为我们展示了生存的真实与残酷。”没错,农村人的一些愚昧和迷信让我看了发笑又心酸,他们的陋习也让我十分鄙夷,但留存在他们内心的真善美却依然存在,这也是吸引我的原因。许三观因为大大小小的事情而去卖血,为了好奇,为了赔偿方铁匠,为了补偿被他欺负的初恋林芬芳,为了家人吃一顿饱饭,为了一乐生活好一些,为了招待二乐的领导,为了挽救重病的一乐……这些都是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为了生活的更好,而不得已一次次的卖血,看的我很是触动,有时哀其不幸,有时怒其不争,有时又反感于其过度反应。我觉得好的作品就是真实,有让你舒服的地方,也有让你不舒服的地方,才是真实,因为都是来源于现实。显然,余华的故事是一部好的作品,许三观的形象也烙印在我的脑海,持久的发挥着他独一无二的光芒。
《第七天》是一个风格迥异的故事。它是我在余华见面会之后才看完的。它的开头吸引了我,是一个刚刚死去的人,他作为一个灵魂,游荡在这世间,以“我”的视角描绘了我在这个世界上的七天的日子,我以灵魂的方式审视着世界,回忆着过去。我走到火葬场,我走到自己的房子前,回忆我的一生,回忆我的爱人,回忆她和他的开始、甜蜜、幸福、离婚,回忆收养的我老父亲,回忆他为了我终生未得到应有的爱情,回忆他临死前最终不辞而别,回忆我的邻居鼠妹和她的男友,回忆我常去的餐馆的老板,回忆我所在城市的政府和人民,用几笔把他简短的一生勾勒了出来。老实说,我很喜欢这种方式,这种视角,它让人感觉一切都是过去的了,我站在终点回看我的一生,平淡却又充满情绪,一切既定却又充满无奈。余华的文字功底终于得到了我的认可。他对细节的描述经常让我惊讶,很真实,角度奇特却充满共鸣。雨水,房屋。建筑,车辆,草坪,河流,大树,这些和谐的意象赋予这本书沉重灰暗的主基调。我在和我的过去告别,我在和我的亲人告别,我在和我的爱人告别,我在和我的周遭朋友告别,这一世,就这样了吧。
这本书还充斥着余华对现实的讽刺,把这个社会不公平的现象描绘的深刻而严重。插队,找关系,走后门,偷工减料的市政工程,医院事故,对穷人的鄙视,正义不再有用,耍小聪明才能走捷径……这些社会的黑暗面仿佛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大部分,以小人物的视角吐槽这个世界的阴暗,压抑,沉重,让人喘不过气。很欣赏,但又觉得余华老先生这部分的笔法略显生硬,有些刻意的痕迹,让我不是很舒服。
听完讲座,与他面对面谈话,收益很多。看他的作品,就是和他的初次见面。和他对话,就是听作者娓娓袒露他的心声,很舒服。不过不同的传播媒介给人的感觉太不同了。读他的书,看他的电影,听他和我面对面的讲话,给我的冲击力是完全不同的,甚至不是一个人的感觉,好奇妙。感觉余华把我心中最后一点功利心带走了,让我思考什么是故事,怎么讲故事,怎么读故事。不再去羡慕谁又读过了什么书,而是找自己喜欢的故事,去体味,这就够了。有兴趣就去读。文学是个广阔的世界,里面什么都有,你想找到什么就去寻找,很有意思的。
每个人都有他强烈的表达欲,拿住话筒就像是得到了一次出名的机会,夸张怪诞只为宣泄他自己的情绪了,很像跳梁小丑,没人愿意欣赏,也浪费大家时间。我准备了好多问题,可没有机会让我提问,大家都太积极了。
省图的管理也让我咋舌,没有拿到票的人叽叽喳喳打打闹闹,充分暴露出我们国人一直不高的素质,学生,社会人士,都是,有插队的,也有挤攘的,很扫兴。不过前提是我和室友拿到了票,早已坐在了内场。不过也不辜负我们9点多就到省图,11点多就开始排队的辛劳。
拖了这么久才写感受,总之,感觉自己以后要多去接受一些没经历过的事,体验一些与日常不同的事,肯定会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潜移默化中收益无穷啊。